(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汽车、客车、农产品加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水改造项目,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0%以上。加快建设北郊污水厂10万吨/日、南部污水厂5万吨/日中水回用工程。到2012年,全市中水供应能力达到16.3万吨。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维护和改造,使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降低到22%,节水器具的安装普及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到2012年,力争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市发改委、经委、建委、农委、水利局负责)
(十四)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国家《
“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和《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积极推进尾矿、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工业“三废”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使用粉煤灰、炉渣和煤矸石等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产品。深入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在我市城区全面“禁实”的基础上,县(市)、区2008年实现“禁实”。认真执行限制袋装水泥、鼓励和发展散装水泥的方针,落实国家“限期禁止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积极推进木材节约代用,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屠宰废弃物、木材“三剩物”和酿酒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利用。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工作。(市发改委、经委、建委负责)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逐步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推进鑫祥垃圾发电厂二期工程建设,鼓励用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市建委、发改委负责)
(十六)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对超标、超总量排污及使用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依法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市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十七)继续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按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资源和环境容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结构节能;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全民节能减排的自觉性。(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五、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八)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的科研开发。培育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先进、成熟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重点推广列入《节能设备(产品)目录》的终端用能设备(产品)。鼓励依托科研单位和企业、个人,开发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节能设备。(市科技局、经委、发改委、环保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