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
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
(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
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抓好一批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依托骨干企业,发挥产业和技术优势,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TFT-LCD)为龙头的相关产业、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能源、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相关产业、以中文语音和应用软件为龙头的软件产业、以食品、交通、火灾、信息安全为主的公共安全产业,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公共安全等一批产值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
2、增强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汽车、家电等重点支柱产业,加大研发投入,确定主攻方向,在大型工业动力装置、大型快速液压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成套装备的集成制造技术、汽车自动变速箱、电子控制及相关整车集成制造技术、信息家电集成制造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升合肥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的技术优势,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到2012年,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家电产业生产规模分别超千亿,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3、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产业链规划、功能区选资、重大核心项目优先、关键配套项目跟进的高新产业导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促进政策,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政府投入帮助企业收购优质资源的方式,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引进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辐射力强的主机项目;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延伸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引进关键集成部件项目;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与先进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
(二)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1、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显著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数量,迅速扩大重点骨干企业规模。完善创新型企业扶持政策,实行科技型企业创业零收费,根据企业不同特点和阶段给予经费资助。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促进资金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政策引导机制,探索技术创新要素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式,促进更多社会资金转化为企业资本,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大量涌现。到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000家,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