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维护稳定。要加强风险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强化稳定意识,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同时,为诚实守信者提供畅通的金融服务,限制与不守信用客户的业务合作。充分发挥信用的导向性作用,推动“信用定西”建设。
(七)关爱职员。金融机构要严格遵守《
劳动法》、《
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完善用人制度,建立公平、公正、讲求效率的薪酬体系与激励机制,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依法与员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建立职业培训制度,重视员工自身成长,积极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从业技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工作,听取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对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的建议,关心和重视员工的合理需求,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员工排忧解难。
(八)参与公益。要关心社会发展,参与社区建设等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并以实际行动推进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社会慈善事业,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鼓励员工志愿服务社会。热心参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事业,关心支持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福利事业。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情况下,积极提供财力、物力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
四、金融机构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深刻理解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的意识,高度重视社会责任相关工作,参照国内外优秀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和做法,明确社会责任目标,在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中体现社会责任的管理要求。要经常研究和部署社会责任相关工作,加强践行社会责任全员培训和普及教育,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努力形成践行社会责任的金融企业文化。
(二)合理运用“绿色信贷”杠杆。要做好信贷资源高效配置工作,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绿色信贷”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抽离,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谨防将信贷资源投向高能耗、低效益、环境污染严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要围绕国家信贷政策导向,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环保型、低能耗型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