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训目标
开展各类培训2500场次,普训农牧民50万人次,培训市、旗、乡三级科技人员、管理干部、职工2.5万人次,培训农牧民技术骨干3万人次,发放科技资料、光盘、农牧业“明白纸”20万份册以上。
三、培训原则
㈠分类培训原则。面向农村基层干部、农牧民、后备农牧民以及岗位工人、农牧民企业家、经纪人等不同培训对象,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经济发展不同程度,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分类培训。
㈡服务产业原则。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和教育资源的发挥,围绕各地的农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开展培训。培训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为地方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服务。
㈢注重实效原则。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使农牧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要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形成以培训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培训水平的提高。
㈣创新机制原则。按照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要求,对现有农牧业科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在农牧民科技培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培训单位要引入竞争机制,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创新培训模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和开展“电播入户”、“农事通”手机信息服务工程,让广大农牧民与知名专家直接对话,开展“菜单式”培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四、培训对象、内容及途径
㈠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对象: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广大农牧民,突出乡村干部、科技示范户、种养殖大户、妇女以及村级防疫员、信息员的培训。特别是农村牧区女性劳动力的培训面要达到50%以上。
培训内容: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分专业、按需求开展农牧业新品种、新技术、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作物生产技术、经济作物早期育苗技术、设施农业、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水产高效养殖等技术的培训,加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培训、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主导产业实用技术培训。
培训途径:以新型农牧民科技培训为重点,采用专题培训班、现场指导示范、送科技下乡、“手把手”、“面对面”培训等方式,充分发挥县乡农牧业科技推广部门、星火科技培训基地、农广校、农函大等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农牧民培训。同时注重发挥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龙头企业等在实用技术培训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科技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