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养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重点开展瘦肉型猪规模化无公害生产技术研究与副产品利用技术开发:
--优质瘦肉型猪无公害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通过研发新型无害化微生态制剂、有关酶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等关键技术,提高猪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抗生素的添加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肉品质。
--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当地典型猪场主要疫病的流行规律,研究其流行特点,对主要疫病建立信息预报系统,确定最佳的免疫程序。
--优质猪生产杂交改良体系研究与示范。通过不同品(种)系杂交,确定优良的杂交组合。
--资源循环利用综合配套技术开发与示范。针对不同区域资源和生产特点,将养猪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技术等进行组装配套,建立“猪-沼-果/菜”等新型良性循环生产模式。
--优质猪肉安全饲料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营养素调控断奶仔猪免疫功能技术、可消化氨基酸动态平衡饲料配制技术、改善肉质与风味的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安全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2)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猪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通过瘦肉型猪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的推广与示范,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二是优质瘦肉型猪新品种繁育及改良示范基地:为实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循环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基地:建立良性循环生产模式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培育、扶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或公司,开发加工新产品,提高产品生产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养猪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规模达到60%以上,疾病死亡率下降20%以上,养殖综合效益提高10%。全区域生猪饲养量达到1800万头,养猪业年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到2015年,标准化生产规模达到85%,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优质瘦肉型猪加工转化率达到90%。核心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商品猪瘦肉率达到62%左右,料肉比实现2.9︰1,主要污染物粪尿中氮、磷、铜、锌等含量降低20%左右。全区域生猪饲养量达到2000万头,产值达到170亿元。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唐山的玉田县、秦皇岛的抚宁县、承德的宽城县,辐射到迁安市、兴隆县、滦平县、承德县、涿鹿县、宣化县、蔚县等地。
14. 舍饲羊产业
河北省是我国养羊大省之一,存栏量居全国第五位,出栏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燕山山区是我省养羊的集中区域,存栏量占全省的19.05%,羊肉产量占全省的22.23%。燕山区域内龙头企业有青龙三泰阳光牧业有限公司、东方富民种畜繁育中心(宣化区)等。目前,制约舍饲羊产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主要问题是:羊品种繁杂,优良品种的有效利用率不高,饲养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龙头企业少且带动能力弱。提升燕山地区舍饲羊产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对于充分利用山区饲草饲料和劳动力资源,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舍饲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开展舍饲羊无公害生态饲养管理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
--羊新品种(系)优选与品种结构调整研究。主要开展绵羊、山羊优质高产品种的选育及其杂交利用,改善品种结构。
--羊育肥技术体系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不同营养水平、不同育肥方式对育肥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确定适宜的饲养标准,缩短育肥期。
--羊重要疫病预防及保健体系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规模养羊场主要疫病的调查工作,研究其流行特点及规律,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与免疫监测方案和完善的药物预防方案;研究制定冬春枯草季节配套饲养管理措施及疫病防疫程序。
--舍饲羊饲草资源与配方饲料开发。在大力开发现有饲料、饲草资源的前提下,按照有关饲养标准,研制系列饲料配方。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建设好四大科技示范基地。一是无公害生态饲养管理技术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开发与推广,提高养羊小区集约化饲养能力和水平,实现养羊生产安全化、优质化、高效化、生态化;二是绵山羊新品种(系)示范基地:通过新品种的选育,实现品种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换代,提高养羊业效益;三是地方羊杂交改良示范基地:通过对地方羊的改良,实现优质高效生产,从整体上提升羊产品的质量;四是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通过培育、扶持加工销售方面的龙头企业或公司,延长养羊产业链,完善市场流通体系,提升舍饲养羊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确定优良杂交组合,新组合的增产潜力提高10%以上,产品品质明显改善;重点区域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示范区优良品种的杂交改良率达到70%;羊冷冻精液受胎率达到或超过50%,新鲜精液受胎率达到80%以上;培育1~2个省级龙头企业,建立4个科技示范园;全区域优质羊存栏量达到70万只,产值达到28.3亿元。
到2015年,全区优良品种的杂交改良率达到70%;基本实现产品无公害生产;核心区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和污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培育2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10个科技示范园;全区域优质羊存栏量达到100万只,产值达到34亿元。
(4)实施地点
绒山羊以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承德的隆化县和丰宁自治县、张家口的赤城县为科技示范基地;肉羊以唐山迁西县为科技示范基地。
15. 错季蔬菜产业
河北省是我国蔬菜生产大省之一,2007年播种面积(1612.5万亩)、总产量(6440.7万吨)、总产值(602.0亿元)分别居全国第六、第二、第四位。所产蔬菜79%销往省外,其中在北京市场上的占有率达53%以上,天津达42%以上。燕山山区是我国较大的夏秋错季菜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和张家口,2006年底仅承德市蔬菜播种面积就达5.6万公顷(84万亩),其中露地时差菜4.6万公顷(69万亩),设施蔬菜1万公顷(15万亩),全年蔬菜总产量205万吨,产值24.6亿元。蔬菜产业建成了唐山广野食品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唐山冀东果菜有限公司、承德绿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但在错季蔬菜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良种良法的结合度不高;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产量低;冷库等产后环节建设滞后,产后损失较大;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建设滞后,蔬菜生产风险大。提升燕山山区错季菜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促进燕山农民脱贫致富,保障京津蔬菜供应和出口创汇都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内容
针对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实现优势产区优良品种标准化栽培和培育知名品牌为目标,重点开展错季蔬菜区域布局优选与生产加工产业化配套技术开发:
--主要蔬菜品种优势产区规划与布局。根据地理纬度、自然条件的不同,进行燕山山区棚室越夏果菜、时差露地根菜和叶菜的科学区划与合理布局。
--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与示范。主要开展棚室专用越夏果菜、露地根菜和叶菜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工作。
--无公害错季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错季蔬菜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实现良种良法配套。
--错季菜产后净菜加工、短期贮运技术研究与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开展错季菜产后净菜加工、短期贮运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市场信息体系、冷库与短期贮藏及运输冷链系统、蔬菜质量监控体系等建设,扶持加工与销售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带动错季菜产业良性发展。
--净菜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净菜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途径及关键技术,为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搞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是设施果菜越夏示范基地:主要在适生区建立番茄、彩椒、黄瓜、西葫芦等喜温果菜优良品种示范样板,建立棚室“一网一膜”(防虫网、塑料膜)生产技术示范样板;二是错季露地根菜和叶菜示范基地:在适生区建立喜冷凉的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新品种繁育与生产示范基地,实现品种更新与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三是错季菜产后加工与营销示范基地: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简易加工包装与短期贮藏等产后环节,提升错季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实现燕山山区错季蔬菜科学合理的区域布局,建立优势错季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培育知名品牌5~8个,扶持建立龙头企业10~15个;错季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万公顷(450万亩),产量1860万吨,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到2015年,将燕山山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夏秋错季菜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达到186亿元。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承德的丰宁自治县、围场自治县,张家口的崇礼县,秦皇岛的昌黎县,唐山的迁安市。
16. 功能杂粮产业
燕山山区小杂粮生产有明显优势,种植面积在40万~60万公顷(600万~900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10%~15%,常年产量30余万吨。杂粮的面积和产量虽不及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但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并具有清热解毒、保肝明目、养肾养胃等特殊的食疗、食补保健功能,在人民生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小杂粮作为我国土、特、优、稀作物,出口竞争力较强。燕山山区在多年开发实践中形成了诸如阳原的鹦哥绿豆、崇礼蚕豆、坝上红芸豆、涿鹿高产杂交谷子等名优产品,也形成了承德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隆兴农业科技示范厂(迁安)、瑞阳农业观光园杂粮加工厂(迁安)等龙头企业。但发展中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高产、优质品种,杂粮生产经济效益低下;二是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三是产后加工相对滞后,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1)研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