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步实施与总体推进相结合。根据燕山特色产业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布局,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在规划实施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先选择一批对特色产业发展影响重大的科技项目,集中力量攻关,支撑特色产业跨越式发展。同时,加大对薄弱地区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范围和发展目标
(一)规划范围
规划的区域范围,主要涵盖5个设区市(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廊坊)的共36个县(市、区)。即张家口市的涿鹿县、怀来县、蔚县、阳原县、怀安县、万全县、宣化县、宣化区、赤城县、崇礼县和下花园区;承德市的承德县、宽城自治县、兴隆县、隆化县、平泉县、滦平县、丰宁自治县、围场自治县、鹰手营子矿区、双滦区、双桥区;唐山市的迁西县、迁安市、遵化市、丰润区、玉田县、滦县;秦皇岛市的青龙自治县、抚宁县、卢龙县、昌黎县、海港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廊坊市的三河市。
(二)发展目标
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实施“23531工程”,即发展20个特色产业,建立30个科技园区,扶强50个龙头企业,组建30个产业研发中心或科技传播站,建设10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
1. 到2012年,先期重点支持15个特色产业的发展,建成25个科技园区,示范面积1.67万公顷(25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到2015年,重点支持的特色产业达到20个,科技园区达到30个,示范面积达到2万公顷(30万亩),辐射带动区面积达到113.3万公顷(1700万亩)。
2. 到2012年,先期扶强35个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3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20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40多亿元;到2015年,扶强龙头企业50个,开发新产品400个,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300个,企业总产值达到190多亿元。
3. 到2012年,先期组建25个研发中心和科技传播站,取得科技成果50项,累计应用推广新技术470余项,年均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余万人次;到2015年,组建成30个研发中心和科技传播站,取得科技成果100项,累计应用推广新技术650余项,累计培训各类技术人员500余万人次。
4. 到2012年,先期重点支持建设7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带动700个新农村发展;到2015年,建设10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带动1000个新农村发展,推进农民知识化、农村信息化。
5. 农民人均纯收入,科技园区由2007年的4050元增加到2012年的6460元,2015年达到7650元;辐射带动区由2007年的3620元增加到2012年的5260元,2015年达到6280元。
6. 项目区(科技园区、示范区、辐射带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7年的40.6%提高到2015年的45%左右。
四、重点产业研发内容和示范基地建设
根据燕山区域的产业发展现状,重点选择20个特色产业进行科技开发,同时通过科技开发建设相应的示范基地,以支撑和引领产业的发展。
(一)优势特色产业
燕山具有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竞争能力日益增强。但从总体来看,这些产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产量较低、品质较差,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加工层次低、名优产品少、外向度低、带动能力弱等,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挖掘。
1. 燕山板栗产业
燕山板栗是我国的特产树种,其所产板栗以香、甜、糯的独特优异品质享誉国内外,在国内外市场上长期占据优势地位,常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70%~80%,稳居全国第一位。2006年燕山板栗的栽培面积为14.73万公顷(221万亩),产量为11.76万吨,占全省板栗总产量的87.18%,年创汇达6000万美元。形成诸如迁西金地甘栗食品有限公司、遵化栗源集团、唐山山源食品有限公司、迁西县远洋食品有限公司等十几家龙头企业,开发出了“富亿农”、“栗乡园”、“紫玉”、“栗之花”、“栗源”、“迁西板栗”等板栗食品商标,研发了速冻栗仁、小包装甘栗仁、干板栗仁、板栗粉、蜂蜜栗子肉、糖水板栗丁等多系列产品,促进了板栗产业化经营和出口创汇。板栗产业已成为迁西、遵化、兴隆、宽城、青龙等燕山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良种化程度低,尤其是缺乏适于加工的优良品种;二是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不够完善;三是产后加工相对滞后,关键技术有待突破,缺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1)研究内容
针对燕山板栗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实现品种化栽培和创优质品牌为目标,重点开展外向型燕山板栗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外向型高产优质板栗新品种选育。主要开展大粒优质、寡雄丰产、抗褐变适宜加工等新品种选育。
--密植持续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新建密植园适宜品种、适宜树形、适宜栽植密度以及与新品种配套的控冠技术研究;同时,针对退耕还林形成的大量的密植郁闭低产园开展树形改造、间伐和产量恢复、持续高产技术研究。
--燕山板栗有机栽培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要从基地选择、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系统化、标准化的有机栽培技术体系。
--板栗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板栗的贮藏保鲜技术和深加工关键技术、功能食品关键技术(包括板栗功能因子的筛选、加工过程中功能成分的保留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研究板栗品种的加工特性,研发板栗高档和功能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研究板栗副产品(栗花、栗蓬、栗壳等)的综合利用技术。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搞好四大示范基地建设。一是燕山板栗新品种示范基地:通过对新优品种的比较试验,确定最适宜的推广品种;二是密植丰产示范基地:为生产上提供持续高产的高水平生产示范样板,带动燕山板栗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郁闭园改造示范基地:针对退耕还林营造的郁闭板栗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持续丰产;四是新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通过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板栗产业的加工水平,增强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产业的经济效益。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在燕山地区建立四大板栗科技示范基地1200公顷(1.8万亩);通过实施良种工程,使新建园良种覆盖率由目前的80%提高到90%;辐射带动和建成燕山板栗外向型基地15万公顷(225万亩),实现产量12万吨,产值18亿元。
到2015年,该区建成四大板栗科技示范基地0.3万公顷(4.5万亩);新建园的良种率提高到95%;辐射带动和建成燕山板栗外向型基地18万公顷(270万亩),实现产量15万吨,产值22亿元。
(4)实施地点
示范基地主要选择在唐山的迁西县、遵化市,承德的兴隆县,秦皇岛的青龙自治县。
2. 仁用杏产业
仁用杏主要包括杏扁和山杏。燕山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杏扁产区,其中张家口市辖区内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该区域杏扁基地面积达11.33万公顷(170多万亩),常年产量1万吨,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总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张家口市杏扁生产基地覆盖了15个县(区)、120多个乡(镇)、1300多个村,近10万农户,形成了10个专业乡,305个专业村。燕山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山杏产地,2006年燕山地区的山杏面积为37.27万公顷(559万亩)、杏仁产量1.28万吨,分别占全省的97.96%和82.06%。仁用杏加工企业有蔚县东方杏扁开发公司、涿鹿县果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万全昌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几十家。但发展中也存在产量低、易受冻灾、加工产品单一和附加值低等问题,提高杏扁和山杏产业化生产水平,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山区农民奔小康意义重大。
(1)研究内容
针对杏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防止冻害、提高产量、产品深加工为核心,重点开展仁用杏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加工新产品开发:
--高产抗冻杏扁和山杏新品种选育。主要通过芽变选种、实生选种和杂交育种等,选育能够抗冻或避晚霜的杏扁和山杏新品种。
--防止杏扁和山杏冻花冻果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开展增强树势、化学调控等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杏扁和山杏抗冻花冻果的能力。
--杏扁和山杏高产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与示范。主要围绕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开展研究,树立高产高效科技示范样板。
--杏扁和山杏深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开展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提高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2)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科技开发,重点抓好三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一是防冻技术示范基地:通过从品种到管理技术配套防冻技术研究与示范,减少晚霜带来的严重危害;二是密植丰产示范基地:树立集约化密植丰产示范样板,带动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三是新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通过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提升仁用杏产业的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
到2012年,建立杏扁和山杏三大科技示范基地0.2万公顷(3万亩),辐射带动杏扁种植面积达到20多万公顷(300多万亩),总产量将达到2.5万吨左右;加工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1.8万多吨,产品产量达到1.1万多吨;规划建设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京西杏扁交易市场”,年加工销售和交易额达到4亿元。辐射带动山杏仁产量,由2006年的1.28万吨提高到2.5万吨,加工销售收入和市场交易额达到5亿元。
2015年在技术上能有效解决冻花冻果问题,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初步形成,杏扁和山杏总产量达到7万吨,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和市场交易额达到1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