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的通知
(冀科山函〔2008〕8号)
各有关设区市科技局、扩权县科技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科学组织实施“两山科技工程”,加快燕山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省科技厅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2008-2012-2015)》(以下简称《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论证。此规划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省燕山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
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组织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注意及时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创新性做法,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附件:《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二OO八年十一月八日
附件:
《河北省燕山山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重要意义
环渤海经济圈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把发展环渤海经济作为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河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燕山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是我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是首都的绿色屏障和水源地,也是环首都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河北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在该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治沙工程、水资源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和区位特点的限制,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省3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燕山地区就占有13个,仍然是环京津贫困带的主要区域。
加快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和服务京津的客观需要。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两山科技工程”的山区科技开发战略,科学制定燕山山区特色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实施燕山特色产业科技开发,全面提升燕山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区域特点
燕山山脉位于39°45′~41°N,115°40′~119°50′E,呈东西走向,与太行山相接形成“弧状山脉”,横亘在京、津、冀的北部,东西长约330公里,南北宽约120公里,毗邻渤海,环抱华北平原。该区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日照在2600~2800小时,年总辐射在13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区域内积温变化较大,大约在2200~4000℃;无霜期约在10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在607.5毫米,西北部地区在500毫米以下。总起来讲,燕山地区年日照和总辐射多于我省中南部而少于坝上高原;热量资源较我省中南部地区少,但比坝上高原多;降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部多,西部少;风能资源比较优越,农业气象灾害繁多。
燕山河北辖区内包括承德、唐山、张家口、秦皇岛和廊坊5市36个县(市、区),占全省172个县(市、区)的20.9%,占河北省山区县(区、市)的55.4%;总面积7.97万平方公里,占河北省国土总面积的42.4%,占河北省山区总面积的68.1%;总人口1385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20.1%,占河北省山区人口的56.8%。综合来看,该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环抱京津,生态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山与京津两地山水相依,生态环境息息相关,是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燕山环绕京津的地理特点,决定了其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战备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战略地位,区域位置十分重要。
二是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和开发潜力巨大。该区资源丰富,不但有重要的矿产资源,还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在燕山山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但科技含量还不够高、产业链条比较短,大量独特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地转化成经济优势,科技开发的潜力巨大。
三是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燕山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与北京、天津相比,更加落后,形成了明显的环京津贫困区域。同时,在燕山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重视不够,直接影响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战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
(三)发展基础
1. 产业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建设,燕山山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成了一批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的林果、畜牧、蔬菜、粮油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化布局日趋明显。其中薯类、牛奶、生猪、牛羊肉、果品、蔬菜的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2.7%、40.0%、27.1%、25.3%、23.2%、22.2%。开发形成了板栗、葡萄、仁用杏、山楂、特色杂果、食用菌、错季蔬菜、甘薯马铃薯、道地药材和皮毛动物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旅游、矿产等产业密集区。产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科技支撑基础
在河北燕山山区,分布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北方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张家口分院及各市农科院(所)等一批农业或涉农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科技主力军。随着燕山特色产业开发力度的加强,逐步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如燕山科学实验站、秦皇岛市甘薯研究中心等;随着许多大型龙头企业的兴起,相继成立了一些专门的研发中心,如承德绿源公司食用菌研究所等,为燕山科技开发提供了新的活力。同时,在该区临近地域,还有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等省内高校与研究机构,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家级科技力量,可为燕山山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四)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燕山山区发展的优势,主要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环京津的地理优势和有一定基础的特色产业。燕山具有的多样、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京津的市场需求为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密集区,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燕山山区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由于燕山地区处于环京津的特殊地理位置,属于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难以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第三,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掠夺,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均衡陷阱,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第四,科技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使得具有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特色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和经济的结合为着力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壮大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基本途径;坚持“科技引领、龙头带动、突出特色、持续发展”的方针,按照特色产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科技力量,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创新团队和研发平台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重点解决制约燕山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增强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支撑和引领燕山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联盟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强做大,实现燕山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在特色产业科技开发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利用相结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改善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同时着力推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研究和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内容,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坚持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克制约燕山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科技传播网络,培育新型农民,使研究开发的新成果、新技术及时得到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水平。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公益性研究与市场化开发相结合,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进一步改善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的创新,提高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在特色产业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生产发展与消费者利益的关系,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开发安全食品,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体系,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坚持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在燕山开发工作中,要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产业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现有产业发展与未来产业开发相结合,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储备,增强燕山特色产业发展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