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卫生、工商、质监、教育、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各司其职,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卫生监督人员要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加强餐饮单位和安置点、学校食堂卫生监督。注重餐饮具消毒,用1%-2%碱水煮沸消毒15-30分钟,或用蒸气消毒30分钟。也可用250-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定期对餐馆等进行食品卫生监测。发生食物中毒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做出诊断,并按规定程序上报。
二是开展饮水卫生监测。每月对管网末梢水各点进行一次水质常规检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浑浊度、游离余氯等,水质出现异常或水性传染病流行时增加监测项目)。定期对自来水的水源水、出厂水进行水质全分析。掌握二次供水、自备水使用、分布情况。各类储水设备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水质污染。指导群众使用清洁、无污染的桶装水。及时开展送、抽检水样的检验,对超标提水单位提出指导意见及消毒技术方案,加大督查整改力度。对直接从事供、管水人员进行全面健康体检。
二、继续做好医疗救治和应急处理准备工作
(一)加强业务人员技术培训
各县要在2008年12月上旬前完成县、乡、村医疗卫生人员防治冻伤等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参训学员认真学习冬季疾病普发病特点和诊治要点,重点掌握低温冷冻天气常见的呼吸道、胃肠道疾病(如:流感、SARS、禽流感等,以及诺如、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及低体温症、冻伤、骨折外伤和一氧化碳中毒等知识,提高临床一线人员低温冰冻天气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抢救能力。
(二)切实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各级医疗机构要充分预见极端寒冷气候可能造成的交通、通信中断和水电供应障碍等困难,切实做好后勤保障,维护机构正常运转。一要充分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各级医疗机构要储备呼吸道、心脑血管等常见疾病和冻伤、外伤、骨折、一氧化碳中毒等治疗药品、器械。二要做好单位和医疗卫生人员的防冻保暖,特别是板房医院要自备发电机,自建供水装置,备足柴、煤、油、气,并注意安全妥善管理,防止火灾。三要充实一线人员,坚守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出诊制。四要建立和完善急诊急救机制,120救护车车况良好,急救人员和驾驶员全天候待命。五要建立发热和腹泻门诊,专人值守,畅通检查、抢救、住院、隔离渠道。六要加强医院安全工作,开展院感管理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冬季防病医疗服务不留空白,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