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整信贷结构,找准“三农”信贷投入的着力点
(一)立足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灌区节水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六小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有效模式,重点支持城乡公路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贷款投入,对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信贷需求积极给予支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
(二)立足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各自县域经济的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将金融支持“三农”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来,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要着眼于优势产业规模化,积极支持我市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培养和发展一批农产品基地,使我市的农业特色经济得到充分发展。要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及时安排信贷资金,优先给予支持,逐步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加快产业化经营。要按照扶优限劣,区别对待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办一些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精品农户贷款和小额质押贷款,挑选一批好项目,集中资金加以重点扶持。
(三)立足于完善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把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作为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及时做好信贷规模配置和系统内资金调度,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更新改造和生产环节的合理资金需求。同时,注重将信贷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与扶持农户农副产品生产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与农户经营效益的同步提高。探索和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方法,切实解决龙头企业收购农产品资金不足问题,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支持农产品外贸企业扩大对外出口,对企业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业务、贸易融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应收账款融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供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