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培强做大龙头企业。按照技术高新化、管理信息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集团化、资本证券化、制度现代化等“七化”建设要求,搞好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研究,找准市场定位,对企业主要目标、经营方向、重大经营方针、经营策略和实施步骤等进行长远、系统和全局谋划。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汽车、纺织、盐化工等重点企业为主,科学论证实施项目,尽快占领产业链高端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聚集带;总结推广孚日家纺、新郎服饰等企业的经验,推进居国内外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适时进行战略转移,做到一业为主、跨行业经营;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尤其是光伏电、光照明、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单晶硅、秸秆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联合等方式,努力实现大企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三是加快推进产业聚集。依托北部沿海及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按照“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成长规律,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突出行业特点,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着力构筑以大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完整的工业园区。选择内燃机、服装、工程机械、盐化工、肉食品加工、大马力拖拉机等一批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导产品,做大龙头、拉长产业链、推进规模聚集,点线面结合壮大优势产业,构建以核心区块为主体、产业集聚规模大、专业化协作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集生产、研发、交易、信息为一体的全国性制造中心。
(三)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手段,加快推进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眼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着力培育知名品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涵式增长提高。
一是加快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对纺织服装、造纸包装、建材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加强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由中低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高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增强现有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的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特性;对工艺美术、冶金、家具、轮胎等传统产业,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搞好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术升级、保护环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以提高产品研发和精深加工能力为方向,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的总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二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减少或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渣、废水,建筑和农业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利用;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