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财富的三次分配体制日趋公平合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日益缩小,不合理的贫富悬殊得到有效遏制,基尼系数低于0.4。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医疗资源布局日趋合理,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0%参合率,不断提升筹资标准,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2011年前,实现“全民医保”全覆盖。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日益优化,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改善,医患关系日趋和谐。
--城乡统筹就业格局基本形成。不断健全就业培训体系,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增强培训能力,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内容和形式,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健全和落实长效帮扶机制,促进充分就业。到2011年,全市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以上,技能型农民的比例达到60%以上,全市非农就业比重78%以上,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0%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领取再就业证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人员实现就业或再就业的比率85%以上,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全市基本形成各得其所、各尽所能、能位相适的社会充分就业格局。
--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的配置日趋合理、公平、优化,城乡教育联动发展,基本实现教育公平。2008年,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11年,创建10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10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高中阶段优质学位占总学位80%以上;各类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健康发展,学习型社会基本形成,现代化教育体系基本建立。2011年实现创建教育强市目标。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市人民基本实现“幼有所教、病有所医、失有所补、贫有所济、老有所养”。到2011年,被征地农民“参保率”达到100%;支持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建立覆盖全体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
--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人民内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解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因各类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日益减少,人民内部更加稳定和谐。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全市基本形成“打防控一体、人技物配套、点线面结合、军警民联防”的治安防范新格局,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严重刑事犯罪作为打击重点,始终保持对严重暴力犯罪和涉黑涉恶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不断加大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力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安定有序,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保持“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2011年争取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腐败现象得到有力惩治和有效遏制,教育、监督、惩治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日益健全,各类违反党纪、政纪、法律的行为和贪污腐败案件明显减少,廉洁意识、廉政文化在全社会广泛弘扬,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惠风和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