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阶段:2009年5月。上中旬召开产销联谊会和现场观摩会,下旬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测产验收。
第五阶段:2009年6月。对实施单位和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绩效考评,撰写总结报告,提出进一步示范推广的意见。
五、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
为确保项目区的种植质量,提高种植水平,项目区内采取统一机耕、催芽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设施栽培。
1、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应用鲁引1号、荷兰15号、早大白、克新系列、东农303等高产抗病品种。
2、采用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示范田全部采用脱毒G2、G3良种。
3、提高耕耙质量。基地内实行统一机耕、整地,要求耕深20~25cm,土壤上松下实。
4、切块催芽、药剂拌种。每亩需种薯150kg 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的地方晒种2~3天,同时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充分利用顶端优势,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每块种薯保有1~2个芽眼,重量25~30g。晾干刀口后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cm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药剂拌种可减轻由于种薯带菌造成的苗期黑痣病、干腐病等病害的发生。可用50g扑海因50%悬浮剂混合高巧60%悬浮种衣剂20ml ,加到1升水中摇均后喷到100kg种薯切块上,晾干后播种。
5、适时定植,合理密植。拱棚种植于2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栽培于2月下旬播种。亩播种在4500株左右。起垄双行栽培,大行距85~90cm,小行距25cm,株距20~25cm。起垄单行栽培,行距70cm左右,株距20~25cm。
6、科学施肥。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马铃薯配方肥(15-12-18)100公斤。
7、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马铃薯晚疫病、病毒病的防治。
(二)工作措施
1、强化领导,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由省农业厅王培泉副厅长任组长,厅生产处解洪起、省农技推广总站曲召令为成员。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保证按计划要求顺利实施。山东省农科院王培伦研究员、省农技推广总站徐兆春研究员、高中强研究员等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吸收项目涉及乡(镇)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参加。
2、强化协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的协作,按照省制定方案的要求,做好项目落实和对接。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行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联席会议制度,采取领导小组组长和技术小组组长双负责制。领导小组成员按照季节包片督导;技术小组要建立联系点制度,按照作物包片指导,把良种良法直接送到田间,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分工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严格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