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
各地监督机构监管得力,检测机构工作规范。近几年各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检测市场的监管力度,使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不断加强,整体检测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保证了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公正性、准确性。哈尔滨市监督站通过检测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飞行检查和对标检查制度、全面推行检测机构盲样管理等制度,提高了检测工作质量水平;齐齐哈尔市工程质量监督站通过建立覆盖全市7区9县的工程质量监测网络,按照市建设局《二○○八年建设工程质量工作要点》的要求,提出2008年为“检测机构资质就位达标和检测工作质量提高年”、采取对检测单位日常监督巡查、夜间抽查等十项有效管理措施确保检测工作监管不失控;牡丹江市工程质量监督站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2008年牡丹江市检测监督管理工作规划》,同时加强了检测合同备案管理;佳木斯市工程质量监督站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检测机构夜班试验人员的在岗情况进行检查,实施动态监管来保证检测市场的规范;大庆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建立了完善的不合格检测项目上报制度,完善了不合格材料处理程序。
大部分检测机构能认真贯彻国家及省的有关规定,合理配置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基本与所开展的检测项目相适应,并积极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和制度建设,提高内部质量管理水平,使检测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检查中发现一些检测机构存在制度不落实,管理不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质量检测数据的公正性、真实性和准确性等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
(一)对检测项目的委托单审查不严
委托单信息不全,委托检测项目没有填写或填写错误、而报告中出现了与委托单不一致的信息;委托单的改动不符合要求等。
(二)质量体系管理文件与实际检测工作相脱离
有的检测机构虽按照《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了质量体系(如作业指导书等),但未按照质量体系的规定运行。个别机构在编写质量文件时,片面理解《评审准则》的要求,不按本单位实际情况,简单照搬或抄袭其他单位的体系文件,使质量文件与检测机构的工作难以协调一致,导致质量体系流于形式,缺乏指导性。
(三)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部分检测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检测技术知识掌握不够,技术储备不足,对有些检测标准理解有偏差,且存在专业不对口现象,特别是对于技术要求较高的检测项目,难以保证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