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业分工合作。合肥市,重点发展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家电城、汽车城及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六安市,重点发展钢铁、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电力、医药化工等产业,建立工业立市的支撑体系。巢湖市,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建材及新材料、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做强高沟电线电缆、庐江磁性材料、富煌钢结构等产业集群,培育医药、生物质、电子信息等潜在优势产业。三市协作,以资本为纽带,坚持市场导向和互惠互利原则,鼓励合肥不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向周边转移,引导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营销功能向中心城市集中。围绕产业链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骨干企业在构建产业链中的导向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跨市、跨地区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在钢铁、汽车、机械、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大合肥与六安、巢湖联合开发及上下游产业间协作的力度。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依托中心城市经济、科技、信息和人才优势,优化整合区域内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特色精品农业、高科技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强江淮分水岭易旱地区综合治理,加快促进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多功能、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
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优质弱筋小麦、优质水稻、高档棉、高油“双低”油菜、优质蚕茧、优质茶叶、城郊蔬菜、高山反季节蔬菜、安全肉奶蛋、特色水产品、皖西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在合肥、六安、巢湖城郊地区建设蔬菜、肉禽蛋生产基地,保证满足合肥等省内大中城市的供应,着力开拓长三角地区大市场,不断推进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力争每年建设1万亩的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到2015年,在合六、合巢交通走廊沿线地区建立精品蔬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
专栏3:优质农产品基地
在六安市、长丰县等地建设优质弱筋小麦主产区; 在庐江、无为、和县、居巢、含山5个县(区),建设优质水稻主产区; 在无为、含山等地建设沿江高档棉主产区; 在肥东、肥西、长丰、无为、庐江、和县、居巢区、含山、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寿县、舒城县,建设“双低”油菜主产区;在金寨、霍山、舒城县,建设高山反季节蔬菜主产区;在金寨、霍山、肥西、裕安区、金安区等县(区),建设优质蚕茧主产区; 在金寨、霍山、裕安区、金安区,建设优质茶叶主产区;在肥东北部,建设低油花生主产区; 在无为、和县、肥东、长丰、肥西县,建设出口及棚室反季节蔬菜主产区; 在肥西、长丰、肥东、金安区、裕安区、霍邱、寿县、舒城、居巢区、无为、庐江、和县、含山等地,建设优质安全猪禽肉主产区; 在沿江、沿淮区域,建设优质水产品主产区。在霍山、金寨等地,建设皖西中药材主产区。
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合肥、六安、巢湖建设一批交易规范、功能强大的现代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支持六安、巢湖优质农副产品进入合肥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超市销售。建立三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认证认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
第三节 联动发展服务业
构建商贸流通体系。优化商业布局,在合肥滨湖新区建设中央商务区,鼓励合肥大型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和乡镇开设连锁店、加盟店,提高区域商业服务水平。在六安、巢湖市区建设精品化的市级商业中心、特色化的区级商业中心和功能化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在合肥东部、西南部、北部和西部(空港)建立四大物流园区,搭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商贸物流三大平台,在六安和巢湖设立建材、农产品、工业消费品等分中心,完善圈内物流空间布局。
联合发展旅游业。发挥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文物景点众多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巢湖、大别山为两翼”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着力发展旅游业,延伸产业链,完善配套,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新的支柱产业。把合肥市的休闲度假、会展、园林、科教、文化、乡村、工业旅游与六安、巢湖的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结合起来,吸收安庆、芜湖、淮南、滁州的主要旅游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把泛巢湖旅游圈打造成华东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以绿色生态旅游为主线,休闲度假和健身游为主题,红色旅游为映衬,重点开发建设具有大别山特色的旅游基地和旅游观光带。以天堂寨为龙头,带动周围资源开发,加快发展大别山生态观光旅游;以万佛湖为重点开发六安水系休闲度假旅游。加强对“寿县古城”资源的保护,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努力提升合肥旅游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合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信息中心,突出休闲度假功能,重视乡村旅游在合肥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依托高速公路和铁路尽快形成六安-合肥-滁州和合肥-巢湖-芜湖两条旅游发展轴。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以三市优势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文化产业机制,重点组建经济圈内报业集团、出版发行集团、印务集团、演艺集团、影视集团,努力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省会经济圈的新兴支柱产业。适应新的需求,培育发展网络服务、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合肥为重点,加快发展金融、咨询、会计、资产评估、项目策划、财务顾问、并购重组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商贸、市政公用事业等消费性服务业。
第五章 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构建快速交通体系
建设以合肥枢纽为中心,联系六安、巢湖主城区和三市重要功能区间的“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城际快速综合交通体系。
公路。加快建设区域高速公路网。建设各市外环线,减少过境交通对城市的影响。加快国省道的改造步伐,提高省会经济圈城市间、城镇间的公路等级。依托合肥主城区建立 “1小时通勤圈”,依托六安、巢湖主城区建立“半小时通勤圈”,实现区域交通网络同城化。
铁路。加快合肥枢纽为中心的快速铁路建设,增强既有铁路及枢纽运输能力,提升省会经济圈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研究建设连接各市市区、重要交通设施、周边主要县城及工业园区轨道交通系统。近期重点建设合肥市轻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