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通过完善我市农村客运站场、线网、运力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结点、站场为依托的城乡客运有效衔接的农村客运网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
(二)加大农村客运站场建设力度。到2010年,建设农村客运站(或公交首末站,下同)60个,全市每个中心镇至少拥有一个四级以上农村客运站,100%的行政村有招呼站或候车亭。
(三)全面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通过新辟线路、班线延伸、调整走向等措施,扩大农村客运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到2008年,行政村通达率达到100%,基本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到2010年,全市共新增农村客运班线50条,新增农村客运班车300辆。
(四)健全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客运职责分工,规范农村客运管理,建立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农村客运管理体系。
(五)全面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农村客运网络明显优化,城乡客运线路有效衔接,农村客运站场布局合理,运输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村客运安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
对我市现有农村客运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重点做好农村客运站场、线网、运力发展规划的完善工作,解决好客运站场不适应需要、布局不合理,客运经营规模小、散,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线路覆盖面不广,线路换乘衔接不方便,客运工具结构单一,运力相对不足等突出问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换乘方便、广覆盖、高密度、安全便捷的农村客运网络。
1.优化农村客运站场规划。根据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原则,按照“乡镇有站、站点有亭”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居民交通需求、旅客流量等情况,针对不同乡镇属性及客流特点,建设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一是对重点工业商贸镇、旅游景区(镇)、交通枢纽镇,规划建设标准化三级以上农村客运站,同时要与城市公交网络有机衔接,兼具公交首末站功能。二是对以区域内客运交通为主、客流量较大的乡镇(社区、街道),规划建设标准化四级以上农村客运站,突出公交首末站功能。三是对客流量较大的行政村,规划建设五级以上农村客运站,或者设置具有明显标志的候车亭、牌等。
2.优化农村客运线网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结合农村公路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规划,根据我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合理布局农村客运线网,尽可能扩大农村客运线网覆盖面及通达深度,构建布局合理、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的农村客运网络。梳理、优化中长途客运班线,除重点工业商贸镇、旅游景区(镇)、交通枢纽镇保留部分中长途客运班线外,其他由乡镇始发的中长途客运班线逐步调整到一、二级汽车客运站或重点乡镇三级以上汽车客运站始发,并根据客流需求合理布局乡镇始发的县际客运班线,通过优化农村客运班线实现农村客流的相对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