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协调小组下设专家评估组,设计评估方案,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每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提出修订意见,报市政府审议后执行。
附件1
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测算方法
一、医院床位配置标准测算方法
医院床位指各级医院设置的正规病床,不舍医院的观察床、新生儿床、待产床、分娩床、简易床和康复床。
(一)医院床位计算公式。
人口数×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日 年流入住院人数×平均住院日 总住院床日
医院床位需求数:=------------------------------+-----------------------------=--------------------
平均年床开放日数 平均年床开放日数 平均年床开放日数
(二)医院床位供需平衡评价。
医院床位供需比=实际拥有医院床位数/医院床位需求数。供需比值在0.85- 1.15之间为基本平衡,比值<0.85者为短缺或不足,比值>1.15者为过剩。
目前广州市医院床位供需比为1:1.15,总量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三)规划年医院床位配置。
2010年医院床位按省资源配置标准四类地区标准控制,每千人床位数控制在 4.5-5.0张。
二、卫生人力配置标准测算方法
(一)执业医生数配置标准。
1.计算公式
人口数×两周患病率×人均两周就诊次数×26×需要医疗照顾率×(1-X)×(1+0.1) 全年就诊人次-卫生站(室)乡医就诊人次
(1)门诊医生需求量=-----------------------------------------------------------------------------=-----------------------------------------
每全时门诊医生年均应处理门诊人次 每全时门诊医生年均应处理门诊人次
式中,26为将两周换算为一年的系数;0.1(即10%) 为从事非临床医生比例; X为居民到卫生站就诊比例。
人口数×年住院率×平均住院日×(1+0.1) 总住院床日
(2)住院医生需求量=----------------------------------------=-------------------------------
每全时住院医生年均负责病床日 每全时住院医生年均负责床日
(3)主治医生以上医生需求量=住院医生需求量×7/8
卫生部规定住院医生与主治、副主任、主任医生之比为8:4:2:1, 主治医生以上人员与住院医生之比即为7/8。
(4)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其医疗服务范围超出地缘限制,流入就医病人比较多,需增加一定比例医师数。
外地流入门诊次数(年) 外地病人住院病床日总数(年)
区域外流入就诊病人额外增加医生数=-----------------------------------+---------------------------------
每全时门诊医生年均应处理门诊人次 每全时门诊医生年均负责病床日
2.医院医师供需平衡评估
医师供需比=实际拥有医师数/医院医师需求数。供需比值在0.85~1.15之间为基本平衡, 比值~0.85者为短缺或不足,比值地>1.15者为过剩。
目前广州市医师供需比为1:1.05,总量处于基本平衡状态。
3.规划年医院医生数配置
2010年医师总数按省资源配置标准四类地区标准控制,控制在千人口2.85人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万名居民配备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
(二)护理人员配置标准。
目前广州市医护比为1:0.93,考虑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及有利人员结构的逐步调整,2010年,医护比按1:1.20配置。
(三)预防保健人员配置标准。
1.疾病预防控制人员。
目前,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师为1.81人/万人口,根据省资源配置标准,从事预防工作医师配置标准为4.0~5.3人/万人口。结合实际情况和规划实施的可行性,逐步提高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医师的配置比例,2010年达3.0~4.0人/万人口。
2.妇幼保健人员。
目前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医师数为1.29人/万人口,根据省资源配置标准,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医师配置标准为2.0-2.6人/万人口。逐步提高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医师比例,到2010年达2.0人/万人口。
(四)卫生执法监督人员配置标准。
按照卫生部规定,每10万常住人口最低配置10名卫生监督员,考虑我市流动人口因素,配置比例适当上调,到2010年,每万人口配置1.3名卫生监督员。市级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按2人/10万人口配备。各区、县级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按1.1人/每万人口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