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专科医疗资源不足。精神、肿瘤、儿童、老年护理、康复等专科医疗资源数量与居民需求存在着明显差距。市精神病院、肿瘤医院和儿童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均高于核定床位数,老年护理、康复医疗亟待发展,部分妇幼保健院的设置不合理,现有的急救医疗网络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群众急救医疗需求。
中医卫生资源不足。多数中医医院发展用地不足,市、区(县级市)属中医机构医疗设施、设备简陋,缺乏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影响广泛、特色浓厚的名科,制约了中医医院的发展。中医相关的科研规模较小,科研产业化发展不够,未能适应广州经济发展与居民对中医药的医疗保健需求。
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2005年医生人均日门诊量10.3人次,医生人均每日负担住院人数1.3人,平均病床使用率79.9%,部分厂企、基层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长期在30%以下。
体制障碍既是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最大难点。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以多部门办医、分级管理为主要特征。广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有部属、省属、市属、区属、乡镇属的医疗机构;还有院校系统、部队系统、企业系统的医疗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属地化管理、全行业管理存在体制性障碍。
(2)社区卫生服务与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不相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有关配套政策未得到落实,财政投入不足、人员素质偏低、全科医学人才缺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合理分工机制,大型医院承担了过多的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3)农村卫生资源相对薄弱。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卫生机构设施简陋,卫生队伍学历结构偏低,技术人才匮乏。
(4)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完善。现有机构比较分散、职能交叉、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投入分散,基本设施和检验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未能充分发挥预防保健体系的整体功能。预防保健人员总体数量不足,学历有待提高。结核病、性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防治工作重临床治疗,轻预防控制。职业卫生监测管理有待加强。健康教育网络薄弱,缺乏专业人才,健康教育工作未能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实施紧密配合。基层预防保健经费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投入结构不合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能适应疾病模式的转变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需求。
(5)卫生监督网络尚不健全。市、区(县级市)两级所核定的卫生监督人员编制数不能满足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需要,其中食品卫生监督和职业卫生监督人员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全市尚未成立街道、镇级卫生监督机构,过去那种依托镇级卫生院进行卫生监督工作的模式,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延续和完善。大部分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用房、设备配置不能满足日常监督执法工作的需要。
(6)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科技实力不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卫生监督人员配置比例偏低。注册护士、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的学历偏低,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占本类人员总数的68.1%、3.5%。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247人,占总数的12.4%,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93人,占总数的5.3%。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要求。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管理人才不足,整体科技实力有待加强。
(7)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分散,信息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协调管理,影响信息资源共享,卫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与信息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卫生服务及卫生管理的需要。
(8)卫生投入总体不足,卫生政策不配套。政府对卫生投入虽有一定增加,但卫生事业现状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卫生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卫生改革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上的认识仍不统一,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责任和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六)卫生资源配置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带来医疗需求增长。预测到2010年,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090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人口总量逐步增加,必然带来医疗需求量的增加。老龄化趋势加快,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老年人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老年医疗和护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加。
2.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到2010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有更大提高,人均生产总值将达到1万美元,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居民保健意识增强,必然带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增长。我市居民特需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表明居民在享有基本医疗的基础上,正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