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区域卫生规划的通知


  2.妇幼卫生保健服务:2005年,我市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为80.7%。全年111469名产妇分娩,住院分娩率为99.2%,流动人口分娩量占全市总分娩量的56%。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为86.5%,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4.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为96.9%,妇女病普查普治率为52.9%。

  3.医疗服务:2005年全市总诊疗7968.2万人次,其中中医诊疗1002.2万人次;全年住院107.1万人次,其中中医住院11.2万人次。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为79.9%,平均住院天数11.9天。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5.5%,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接近。两周患病就诊率为17.8%,年住院率为4.3%,均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水平。城区近70%两周患病患者在区级及以上医院就诊,农村近90%的患者在卫生院及以下医疗机构就诊。居民患病未就诊率46.2%,应住院未住院率17.3%。外来就医病人约占全市总门诊量的15%,约占全市总住院量的23%,外来就医病人多数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

  社区医疗服务:200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提供诊疗服务798万人次。

  农村医疗服务:2005年农村基层医院诊疗1000万人次,村卫生室诊疗603.6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镇村覆盖率达100%,农民参合率为了1.7%。

  院前急救服务:加强了急救网络建设,配备了一批具有流动急救站功能的标准监护型救护车,2005年院前急救出车95205次,比2004年增长12.6%。

  采供血服务:2005年全年采血量5122万毫升,无偿献血人数达22.4万人,用血量4993万毫升,首次实现了医疗临床用血100%来自本市无偿献血。血液分离率94.2%。

  4.医学科研教育:2001年至2005年,获得市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28项,其中国家级13项;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672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72项。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0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11个;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18个,广东省医学特色专科15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4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34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4个。继续医学教育、全科医学教育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5.卫生监督:2005年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监督覆盖率达100%,食品抽检合格率为92.9%。公共场所监督覆盖率达到99.6%,监测项目合格率达94.3%。生活饮用水供水单位监督覆盖率达100%,自来水管网末梢水监测合格率达91.4%以上。生产环境有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1.5%以上。2005年完成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169件。检查医疗卫生机构957间次,取缔无证诊所553间。

  (五)主要卫生问题。

  1.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中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增加。我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我市总疾病负担的82.4%。在居民死因顺位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分列第一、二位,同时,精神疾病明显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2)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任务依然繁重。原已被控制的一些传染病有复发的趋势,新传染病陆续出现,新老传染病构成双重威胁。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仍是威胁我市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每年均有霍乱病例发生,流感年均有几十起暴发疫情,登革热疫情时有反复,性传播疾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发病呈上升趋势,至2005年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3220例,其中非本市户籍感染者占68.3%,急、慢性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压力增大。

  (3)损伤和中毒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较为严重。损伤和中毒主要由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小型企业职业危害等引起,损伤和中毒已经处于死因谱前列,所引起的疾病负担占我市总疾病负担的14.7%,是影响我市劳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

  (4)婴幼儿和孕产妇保健管理需加强。2005年,新生儿死亡的前三位主要原因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19.4/万。婴幼儿疾病和孕产妇死亡严重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健康指标。流动人口婴幼儿及孕产妇保健管理问题突出。

  2.卫生资源配置主要问题。

  (1)医疗资源供需总量饱和与配置不合理等结构性矛盾并存。

  医疗资源供给总量趋饱和。我市医疗床位供需比1.15(>1.15为过剩),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供需比1.05(>1.15为过剩),现有公立医院基本能满足本市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特需医疗服务尚有发展空间,大型医疗设备数量充足。

  医疗资源布局不平衡。中心城区越秀区医疗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增城市、从化市资源配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萝岗区、南沙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加快卫生资源的调整,改善医疗机构网点布局,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大型设备共享率低,部分大型医疗设备配置与医院功能级别不匹配,医疗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质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了大医院,病人就诊流向分布呈“倒三角”型。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