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规划提要(2007年-2011年)的通知

  --工业带动经济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中部干旱带是我区的矿产资源富集区,在发展电力、煤炭、煤化工等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特别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太阳山新材料基地的建设和大柳树水利工程的争取,中太(银)铁路、盐同高速公路、扬黄工程扩建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为中部干旱带加快发展奠定必要基础和条件。

  --积累了一定的移民搬迁经验。多年来,我区通过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等工程,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验,摸索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贫困地区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高涨,为开展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困难。

  --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规模大、任务艰巨。据统计,今后需要移民搬迁的规模达38.8万人,但安置区可安置移民的规模只有20.68万人,生态移民需求和安置地水土资源的供给差距较大。

  --安置地土地调整难度大。土地、水资源是生态移民的先决条件。2001年-2006年,我区生态移民主要是依托大中型水利工程跨县安置移民。随着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接近尾声,红寺堡灌区、盐环定扬黄灌区已没有安置容量。今后的生态移民安置只能通过新建小型灌区和调整老扬黄灌区人均占有耕地资源量来增加安置容量,采取县内搬迁的方式安置。但拟建的盐环定扬水续建工程、固海扩灌11泵站以后人畜饮水和节水灌溉工程、山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主要是就地旱改水,尽管有安置空间,但需要调整人均耕地占有量,土地调整难度大。

  --政策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生态移民既涉及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事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建设任务,又涉及税收、土地、户籍、教育等配套政策,需要发展改革、财政、扶贫、国土、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实施。

  --生态移民配套投资大。生态移民涉及土地开发、人畜饮水、设施农业、乡村道路、移民建房、农村供电、学校、卫生、生态建设等建设内容,但国家安排我区生态移民的人均补助标准只有3000元-5000元,只能解决农田水利配套和移民建房的部分资金。涉及搬迁群众技能培训、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需整合现有各类支农资金才能满足。

  四、生态移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县内移民为主,坚持整村(乡)搬迁,集中安置。优先搬迁就地难以脱贫的人口,发展特色产业和设施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基本思路: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按照“人随水走,水随人流”的思路,优先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贫困人口搬迁到现有扬黄工程沿线、公路沿线和城郊,积极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旱作节水高效农业,实现“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线上解决”,从根本上解决中部干旱带贫困问题。坚持整村(乡)搬迁,“人退林进”,恢复和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坚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建设移民大村庄,确保安置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发展改革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生态移民规划,以市县为主体组织实施,优先搬迁居住分散、无水源条件、就地难以脱贫的群众。

  --合理安排,整村搬迁。坚持以县内移民、有“土”安置为主,按照安置地的水源、土地资源,合理确定搬迁规模,实施整村(乡)搬迁。县内移民与生态移民、小城镇发展、退耕还林、设施农业相结合,建设移民大村庄。积极探索劳务移民试点。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托迁出、安置地的资源环境条件,合理制定实施方案,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扬黄灌区、库井灌区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新开发的土地全部用于安置移民。旱改水后的灌区要调整出一部分土地用于安置移民。依据安置地的水土资源条件合理确定人均耕地面积。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