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实行跨县搬迁。利用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发的部分灌区及新建小型扬水灌区,采取集中、插花安置的方式进行跨县搬迁。
三是实行属地管理。搬迁时将移民的户口直接转入迁入地,实行属地管理,提高了移民到位率和定居率,杜绝移民“两头跑”的现象。
四是多渠道整合资金。2001年以来,自治区整合财政、扶贫、民政、水利、电力、交通等各种建设项目资金,用于移民工程配套建设,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中部干旱带贫困现状
中部干旱带是宁夏三大分区之一,重点区域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开发区、原州区北部、西吉西部和中宁县、中卫市城区的山区部分,涉及8个县(市、区),64个乡(镇、区),总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43%,总人口143.4万人,占自治区总人口的23.8%。这里地处西北内陆干旱中心区域,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干旱十分严重,经济发展缓慢,是我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之一。
极度干旱缺水是中部干旱带的自然规律。建国以来干旱年数47年,发生春夏连旱的几率为72%,其中特大旱14.0%、重旱15.8%。90年代以来呈现出重大旱灾频繁发生、间隔时间缩短、危害加重的趋势。
受自然条件制约,中部干旱带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2006年GDP为43.3亿元,占自治区GDP的6.1%;人均GDP3020元,仅占自治区人均GDP的1/4;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仅占自治区的2.6%;农民人均纯收入1783元,不足自治区的2/3。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是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地区。
中部干旱带的贫困是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衡,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域偏远、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居住分散,依靠传统的扶贫方式,不但投入成本大,而且难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通过生态移民的办法,搬迁到具备生存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地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三、宁夏生态移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三农”问题及扶贫工作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深入宁夏中部干旱带视察,对人畜引水、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做出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加大了统筹山川发展的力度,将传统“山区、川区”两分法细化为“南部黄土丘陵区、中部干旱带、北部引黄灌区”三个地貌单元的“三分法”,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先后三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两次召开中部干旱带会议,研究部署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
--支农投入不断增加。近年来,国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中央安排自治区的支农投资逐年增加。同时,自治区积极探索整合支农投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为实施生态移民创造了条件。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开发潜力。中部干旱带既是我区相对贫困和欠发达区域,也是后备耕地资源的主要区域,开发潜力巨大。经过多年的大中型扬水工程建设,已建成固海扬水、盐环定扬水、宁夏扶贫扬黄等重点工程,开发灌溉面积169万亩,占自治区总灌溉面积的1/4。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新建延伸一批水源工程,通过调整用水结构和合理开发,在节水的前提下优化配置水资源,扩大供水范围,发展设施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和节水高效农业,调整人均耕地占有量,可增加新的安置资源。“十一五”期间,自治区还将建设七项人畜饮水重点工程、盐环定扬水续建工程、固海扩灌1l泵站以后人畜饮水和节水灌溉工程、山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为安置生态移民开辟了新的空间。中部干旱带光热资源丰富,属我国日照高值区,有效积温高,无霜期短,气候干燥,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和优势特色农业的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