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到2010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5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在冶金、浆纸、化工、船舶、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等重点行业,集聚一批科技人才。建立健全以学校培养为基础、企业培训为主体、各类培训基地为依托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大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健全和规范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的群众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机制,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吸引国内外创新人才来日照工作或兼职,广泛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发明者和高科技人才来日照发展,大力吸引海外留学生和各方人才来日照创业。
(二)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引进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提高经济总量结合起来,通过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我市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着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深入研究欧美产业、资本转移的特点,盯紧日韩港台等招商区域,加强与东南亚各国华人大企业的亲情、友情联络,着力引进跨国公司投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的高精尖项目,鼓励跨国公司来我市设立研发机构。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承接江浙沪闽等地区的产业、资本转移,积极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努力争引“国字号”、“中字号”及大型民营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和质量。重点推进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环保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招商,促进全市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宏观引导、政策倾斜、服务支持,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调整,重点发展高效益、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加工制品,提高加工贸易深度,延长价值链,减少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资源性初级产品出口;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升出口商品的档次和质量,按照“培植一批、壮大一批”的思路,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品牌和骨干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全方位开拓出口市场,提高对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独联体等市场出口比重。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推动优势行业和企业积极承揽境外工程项目,继续巩固日韩等传统劳务市场,积极开发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拓宽外派劳务领域和方式;推动企业开展境外投资,鼓励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水产品加工等优势行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生产基地、营销网络,带动国产设备和零部件出口;加快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企业在铁矿、木材等能源和短缺资源领域开展合作开发;鼓励规模较大、科技含量高、外向度较大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拓宽境外融资渠道。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突出抓好节能减排。一是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能耗审计制度。认真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各项政策,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支持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国家明令淘汰关停的生产能力,一律不得进行出租、转让、出售或异地转移生产,着力抓好电力、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到2010年,关停年产5万吨以下麦草浆、5000吨以下酿酒、10万张以下皮革生产线和20万吨以下水泥立窑生产线,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20吨以下转炉、4.3立方米以下焦炉。二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定实施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措施和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1.7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5030处,年产沼气3150万立方米,适宜地区30%以上的农户、20多个畜禽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沼气能源。到2010年,新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节能技术、节能装备和节能项目。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日照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新上项目、技术改造、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都要立足于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落实《日照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培育5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24家循环经济型企业。二是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电力、造纸、纺织等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十一五”期间,全市直接利用海水30亿立方米/年。积极支持农业节水灌溉。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力争“十一五”末实现节水器具的全覆盖。三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开展“三废”为重点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突出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争取到2010年,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10万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四是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加强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乡、区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行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流程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处理设施的共享。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发展垃圾综合集成处理系统,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供热,发展垃圾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四)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一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严格按照产业政策供应土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建设项目用地。对于禁止类项目和未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行业准入门槛的允许类项目,不予安排用地。对于限制类项目依据有关规定从严审批。二是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规范各类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存量用地,合理配置新增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决清理闲置、低效土地,建设用地2年不开发的一律收回。提高土地利用率,项目容积率高于工业项目社会平均容积率的,优先按规定减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推广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使用标准厂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