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食品安全。
1.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制订食用农产品产地区划。建设全省重点区域农产品、水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网点和环境质量数据库共享平台;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和定点监测制度,开展基本农田质量普查监测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的整治和净化工作;加强产地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搞好农村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的处理利用,为农产品产地的生态化、标准化、无害化创造条件。建立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农产品、食品示范基地,加快无公害食品(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强化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管理。完善畜禽养殖和肉蛋奶等畜产品加工业的规范管理与质量监管。建立原粮污染监控制度,开展原粮质量安全和卫生监测,建设粮食质量安全和原粮卫生监管体系,建立粮食质量监管与检测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非食品原料污染监测网,对重点地区、重点产品、重点物质开展非食品原料风险监测工作。建立重点食品强制性标准全省专项检查制度,逐步实施电子标签管理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对不安全食品开展食品召回工作。完善市场食品安全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在大中城市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建立鲜活农产品、水产品等食品质量监测直报点。按照全程监管原则,制定全省统一的食品品种检测监控规划和计划。完善全省食品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预警与控制系统,建立以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区(县)监测点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
2.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坚持资源整合、布局合理原则,充分发挥现有检验检测资源作用,严格实验室资质管理,扩展检测项目,初步建立起协调统一、运行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技术研究、专业性(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强省级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业性(区域性)农产品质检和县级农产品检测工作,建成以省级为龙头、以区域性检测为补充、县(市、区)级为骨干,企业、基地、市场、超市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推广应用餐饮业常见危害因素的检测技术,完善餐饮业10种常见化学性和生物污染因素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食品快速检测系统,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必要的快速检测设备和快速检测车。实现现有检测资源共享、检测结果共认,满足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安全监管的需要。力争使省级食品安全检测机构技术水平处于国家前沿水准,重点实验室检测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逐步促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积极鼓励和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3.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根据我省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具体情况,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标准。以控制可食用农产品、加工食品质量为重点,围绕我省优势食品、有发展潜力食品、出口食品以及市场准入食品,加快相关产品生产、销售过程和餐饮服务等环节质量安全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加快食品标准领域的全面普及与自主创新,逐步形成科学、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以粮食作物、蔬菜、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地环境为重点的污染控制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以餐饮业环境卫生要求、术语、企业经营规范、服务质量要求、配送服务为重点,建立服务基础标准、质量标准、资质标准、信息标准、环境卫生控制标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标准相配套的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制(修)订工作,积极推动我省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进程,鼓励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完善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标准制(修)订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