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十五”计划的全面和超额完成,全省经济发展环境大为改善,整体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协调,以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实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是有一支成熟的工作队伍,积累了许多以工代赈工作经验。全省各地在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实践中,按照国家的以工代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探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项目计划、资金监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培养和锻炼了一支管理队伍。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这些有益的经验,对提高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效益将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十一五”以工代赈建设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按照建立和谐社会“五个统筹”和开发式扶贫的要求,坚持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融入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部署,围绕提高贫困群众收入这一中心任务,以实施民生工程为主题,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工程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发展、开发式扶贫。把实现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贯穿于以工代赈建设的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和谐创业创造条件。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我省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发展程度的不同,各个贫困区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性,其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不同,必须因地制宜,从各个贫困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各个区域以工代赈建设的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相对集中,重点突破,从而提高以工代赈的建设效果。
3、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贫困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艰巨、工程量大,要区分轻重缓急,量力而行,搞好国家以工代赈规模和贫困地区实际需要的衔接统筹,合理安排项目投资计划,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杜绝不顾财力,四面开花,一哄而上搞半拉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