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特色名镇(街)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培育和发展制造业特色名镇(街)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三级联动机制。成立由市经委、财政局、环保局、中小企业局、规划局、国土局等部门组成的全市制造业特色名镇(街)发展工作指导小组,共同做好制造业特色名镇(街)发展推进工作。由市经委牵头负责全市制造业特色名镇(街)发展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各区县政府负责辖区内制造业特色名镇(街)的培育和发展工作,制定并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各镇(街)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各镇(街)负责本区域制造业特色名镇(街)的建设工作,因地制宜确定本镇(街)的发展主业,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加速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强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特色镇(街)发展路径。制造业特色名镇(街)培育以镇(街)为单位,允许适当突破所属区域合理布局,力求形成一镇(街)突出一个主业。各镇(街)要科学做好前瞻性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形成合理的企业协作关系,不仅在制造企业之间细化产业环节,加强分工协作,还应努力实现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分工与链接。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积极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避免业态定位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合理促进区域经济错位发展。制造业特色名镇(街)的建设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建立创业投资、研发设计、产品营销、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加快产业集聚,构筑区域经济发展平台。突出招商选资,要重点瞄准在国内外有较强实力、产品有科技含量、产业前景好、就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积极拓展各类招商渠道,将优质存量资源转化为创建制造业特色名镇(街)的载体,引进一批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多层次、多门类的企业群,提升特色镇(街)的制造业发展水平;突出城乡互动,要积极适应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调整,主动承接市区及各开发区的产业转移,自觉接受全市支柱产业的辐射,积极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形成一批新型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健全产业链条;突出创业兴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民资,发挥民智,进一步释放群众创业发展的潜能,加快培育一批新的民营制造业群体,实现民营特色制造业发展的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