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十九节 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机构分开,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提高政府效能。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责统一,赋予县、区经济发展自主权。大力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增强决策透明度,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强化监督体制,实行政府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自我约束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施县乡财政振兴工程,确保财政困难县乡的基本公共支出需求和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加强财税政策研究,发挥好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办法,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强化政府投资管理,健全科学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鼓励社会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交通、水利、城市公用事业行业改革,建立行业竞争机制。建立以规划、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和信息发布为基础,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与金融、财税等密切配合的投资调控和监管体系。健全投资工作机制。落实投资工作责任制,形成项目工作的整体合力。
第二十节 全面实施全民创业行动
形成全民创业的整体合力。坚持自主创业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调动一切可以创业的力量参与创业,形成各显其能、争相创业、共同致富的全民创业氛围。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团组织,发挥各自作用,在不同战线实施“创业工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部门,要千方百计促进有一技之长和科研成果的人直接创业。大力吸引外地企业和能人来蚌埠创业。高度重视鼓励本地创业有成人士做大产业和企业。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加强对创业的指导,为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帮助解决创业用地,划出特定的街区、园区,培育特色创业园和产业园;金融部门建立扶持创业贷款服务体系;财税部门为创业者创造优惠的财税环境。加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坚决处理和打击一切有损创业行动的行为。加强宣传,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清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的重要作用,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加快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讲求诚信,打造品牌,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发挥区街经济在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维护稳定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繁荣区街经济。
第二十一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要素市场。推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发挥银行融资主渠道作用,支持各类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完善信用担保、典当、拍卖等体系,以多种方式满足不同企业的资本需求。规范土地市场,坚持和完善经营性项目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逐步实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由协议出让向挂牌、拍卖出让转变。加快技术市场建设,尽快实现与全省联网。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水、电、气、公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健全价格听证制度,完善价格基金调节制度,逐步形成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库,实现全省信用数据联网,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的统一性和公平性,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药品等监管,严厉打击偷逃骗税、金融诈骗、制假售假、欺行霸市、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十二节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产权改革为核心,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国有企业与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十一五”期间,市属尚未改制的国有企业都要改造成国有资本和其他性质的资本共同持股的股份制企业,对国有股权比重过大的国有控股公司,要通过吸收其他非公有制资本入股或转让部分股权等方式,改善股权结构。全面完成国有中小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管体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系。健全国有非经营性资产监督和管理。
第八章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第二十三节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高度重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进一步培育和提高企业、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在生物质产业、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框架。积极调动和发挥驻蚌科研机构的积极性,积聚科研资源,积极融入以合肥为中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系统集成,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应用等技术领域,力争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加强科技普及与宣传,改革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营造全面创新的氛围。
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大力实施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用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技术研发、重大装备技术研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全面推进ERP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发挥各类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力,争取国家和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扶持,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