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防洪安全和用水保障为重点,重视水环境改善与保护,推进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全面完成蚌埠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任务,启动三县防洪工程建设,实施淮干河道整治、涡河等支流治理、淮北大堤除险加固、行蓄洪区调整、沿淮排涝泵站、重点洼地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达到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以区间河湖和现有水利设施为重点,实施城市水源工程建设,启动天龙引河工程,缓解季节性缺水压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实施黄山路、东海大道、大庆路、涂山路等城市主干道拓宽改造工程,完成淮河路中段步行街改造,打通治淮路、凤阳路等断头路,完成城市支路和小街小巷的建设改造,新增城市道路140公里。规划建设城市北环线。新建解放路-东海大道、解放二路箱涵等道路立交桥和工农路-胜利路、胜利路-朝阳路等人行立交桥。实施城市出入口、解放路-胜利路立交桥、朝阳路淮河桥、解放路淮河桥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形象。公共交通:实施公交设施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客运南站和客运东站两个集中换乘中心,形成分布合理、覆盖面广的换乘设施,增加公交密度。实施农村客运通达工程,实现100%行政村通班车、有客运站点。输变电工程:扩大供电能力,保障供电安全,建设500KV级、220KV级和一批110KV级输变电工程。供水供气设施:建成四水厂、五河地表水厂、怀远涡北水厂,加快中心镇供水设施建设,完善新区配套供水管网和老城区供水管网,提高供水能力。完成建成区供气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和民用燃气比重。积极发展城市集中供热。信息设施:建设高速宽带网和数字电视网。实施HFC网络改造。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基础数据库。
第十六节 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
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积极盘活城市资源。坚持高标准、高品位,精雕细刻,彰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城市规划管理的覆盖面,增强规划的约束力。实施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重视社区、生活小区管理,实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进城市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推进城镇综合改革。合理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扩大建制镇经济发展权限。改革户籍制度,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运用市场机制,放开城镇公用事业经营。健全房地产权属管理,促进小城镇房地产流通。
第六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十七节 大力推进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加速东向发展。发挥城市区位、交通、产业等综合优势,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推进思想解放,努力实现观念的融合。摒弃传统农耕文化思维定势,以观念的大转变促进发展的新跨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空间的融合。加快交通网络建设,缩短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加强信息设施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坚持互动发展,按照“合理分工、产业互补、实现双赢”的原则,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产业融合。加强开发区等产业载体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接能力。推进生产要素的融合。拓展融资渠道,鼓励东部地区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网点,支持企业在东部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融资活动;强化科技协作,鼓励企业与长三角地区科研院所合作,大力吸收长三角地区科研成果;推进教育合作与人才交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扩大劳务输出;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推介历史文化资源,吸引长三角企业来我市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商品、物流、产权等市场对接。努力实现发展环境的融合。深化行政审批、城市管理、投资管理等体制改革,激发内生性发展动力;优化政务、信用、法制、人居和舆论环境;改进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认真落实加快东向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政策研究,努力借鉴和吸收东部地区发展经验。巩固、完善友好城市(县、区)合作机制、干部挂职培训机制。鼓励支持民间交流合作。继续加强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淮海经济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与沿淮城市合作。发挥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积极贯彻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发挥“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建设和皖北地区崛起的龙头作用。主动加强不同层次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开展城市间磋商。以产业合作为重点,积极发展能源、煤化工产业,拓展新的产业发展领域。统筹淮河岸线开发与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重大交通环保设施建设,完善互连通道。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增强城市间人民的友谊与了解。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外贸总量,继续保持出口贸易在全省的领先地位。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积极做好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加工基地和营销网络,参与工程建设、劳务输出等境外竞标。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壮大外贸人才队伍,扶持出口型生产企业和外贸龙头企业,建设出口基地。
第十八节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采取有效的招商引资措施,掀起招商引资新热潮,“十一五”期间要确保完成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引进内资年均增长20%的目标。突出招商重点。继续扩大与欧美、港澳台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合作;抓住东向发展机遇,重点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配套型加工制造业项目。创新招商方式。在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方面有新举措;积极发挥好各驻外机构的招商窗口作用。拓宽招商领域。力争在第三方物流、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领域取得突破。健全招商工作责任制。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强化招商责任。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充分利用服务业全面开放的政策,继续扩大直接利用外资,争取在与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业合作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做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争取更多工业、农业和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利用国外贷款的项目。高度重视引技、引智工作。“十一五”期间,整体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各县、区、开发区分别要尽早达到年引资10亿元、5亿元、20亿元的水平。
积极发展开发区。开发区和园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发挥对外开放主窗口和工业强市主力军作用,走在全市跨越式发展和制度创新的前列。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软环境,增强开发区的发展承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以工业为主、外向型为主和高科技为主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产业定位,提高投资强度,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功能区。高新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新材料、化工医药等产业,“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增1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早日建设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加快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尽早启动工业园建设,着力发展仓储加工、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力争新增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蚌埠工业园重点发展汽配、电子、生物等产业,力争新增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怀远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纺织等产业,力争新增开发面积4.5平方公里;固镇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力争新增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五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新型建材、服装等产业,力争新增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加快推进精细化工园和玻璃产业园建设,打造产业集聚的载体。继续创新开发区投入模式和运营模式,形成新优势,实现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