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注重煤炭资源开发,加快推进固镇任桥矿、湖沟矿和怀远唐集矿的开发建设。
第三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着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
第八节 振兴县域经济
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种植业重点建设优质小麦、稻米、油料、棉花以及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形成5个100万亩优势产业带;加快生物质原料基地建设,形成50万亩玉米和40万亩高梁种植基地。建设60万亩速生丰产商品用材林生产基地。养殖业着力推进生猪、牛羊、禽类三大标准化养殖区和名优水产品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期末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50%以上,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一批发展势头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3-5家,省级龙头企业13-15家,市级龙头企业50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农村能人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有效衔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市蔬菜批发市场功能,扩建吴小街农副产品市场及三县特色农产品市场,努力形成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架、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在城区建立连锁店、配送中心和销售窗口,发展外向型农业。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大农业技术培训与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科技应用率,争取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面推动农产品优质化工程、无公害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优势、特色和出口农产品标准化实施面积达90%以上。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十一五”末绿色食品、无公害产品和产地认证达80个,农产品农残超标率控制在3%以内。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实施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十一五”期间培训农民10万人以上。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分类指导,错位发展,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为抓手、民营经济为主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三县要依据各自特色和优势,培育特色产业、配套产业和骨干企业。“十一五”要大幅度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力争期末县域工业化率达到30%以上。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期末各县经济考核综合指数省内排名比2005年前进10个位次。
第九节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实施大沟疏浚工程,基本完成茨淮新河灌区续建和节水改造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改善乡村面貌。高度重视乡村规划,以集约土地、美化环境、完善功能为重点,加快空心村整治进程,启动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实现100%乡镇通三级以上公路、100%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利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远程教育等工程。落实对农村的教育资助政策,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薄弱学校工作。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障农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提高服务技术和能力。加快推进改水改厕工作,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合作医疗补助制度。
继续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多元化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贫困户、五保户、军烈属等救助制度。
第十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扶持建立以行业或产业为纽带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吸引农户入股等方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
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落实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补贴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任务。全面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等改革。推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向农村覆盖、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优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产业与农村对接,逐步建立起农村基层工作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推进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
第四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拓展生产服务业,规范发展生活服务业。寻求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力求在增强集聚力和辐射力上有所突破、在提高综合服务功能上有所突破、在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上有所突破,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