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加工制造业
装备制造。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工业的机遇,加快高新技术与机械装备工业的融合,促进产业升级,扩大优势装备产品生产,壮大优势企业。加快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家用机床、起重机、天然气压缩机及加气站、液力机械等通用设备制造产品以及太阳能发电设备、建材装备、新型农业机械、环保装备、船舶及船用设备、疏浚设备、电子专用测试仪等专用设备制造产品。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加快机械加工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重点支持晶菱机床、振冲安利、安瑞科压缩机、凯盛机电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引导中小企业发展配套产品。期末力争形成年产1000台数控机床、1000台起重机、400台天然气加气站、1000台压缩机的生产能力,把我市建成优势明显的特色装备产品生产基地。
汽车零部件。紧紧抓住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机遇,适应全球采购、模块供应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加快推进一批优势零部件重大项目建设,巩固并扩大滤清器、空调电磁离合器、消防车、车轮、油箱、汽车消声器等产品生产规模,积极开发发动机总成、制动器、汽车悬架等产品。发挥产业协会作用,支持中小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形成市场占有率较高、品种规格较多、企业数量分布较广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群。强化自主创新,建设滤清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中心。支持汽配五金产业园、滤清器公司、昊方公司等骨干企业发展,汽配五金产业园销售收入期末力争达到100亿元的规模。“十一五”期间争取形成年产1亿只滤清器、15万台发动机、500万套空调电磁离合器、500台中低压消防车、200万套车轮等产品生产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玻璃及深加工。巩固并扩大优质浮法玻璃产品规模。积极开发特种玻璃、玻璃显示材料、光学玻璃、工艺玻璃产品,突出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速玻璃器皿及保温容器企业的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产品档次。加强玻璃装备生产与玻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建设。加快玻璃产业园建设,支持华光集团等骨干企业战略重组。期末争取形成年1000万重箱浮法玻璃、2000万片玻璃显示材料、10万吨光学玻璃板材、2亿只高档玻璃容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行业骨干企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把蚌埠建成优质浮法玻璃、高档玻璃器皿和多品种功能玻璃生产基地。
卷烟。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加大卷烟新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中高档卷烟和名优烟的比重,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发展与卷烟生产相关的烟用丝束、包装、印刷等卷烟材料产业。到2010年,在保持年65万箱卷烟生产规模的前提下,争取使一、二类卷烟比重达到70%以上。
纺织。加快纺织工业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巩固棉纺、毛纺、印染和工业用布等传统纺织品优势,积极发展高档织物面料、羊绒、高档地毯及成品服装加工。依托重点企业,加快重组和对外合作,着力推进产品创新、材料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开发生产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实施一批技术升级项目,重振我市纺织工业。到2010年,力争形成年产6000万米印染布、1亿米布、3万吨纱、500万件服装的生产能力。
酿造。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白酒行业以皖酒集团为核心,巩固和发挥品牌优势,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啤酒行业重点是加快产业重组步伐,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联合,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立足资源,积极发展石榴酒。到2010年,优质白酒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啤酒达到60万吨。
第五节 精细化工业
生物化工。发挥丰原集团农产品综合加工的技术优势,强化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平台建设,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生物质技术研发、转化,巩固壮大生物化工,着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扩大酒精、乳酸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和规模,开发乙二醇新产品,形成农产品深加工循环系统,“十一五”末形成1500万吨粮食加工能力。在保持现有柠檬酸产品生产规模和市场优势的同时,力争到2010年形成年产100万吨酒精、100万吨L-乳酸、100万吨乙二醇等产品生产能力,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产业基地。
有机化工中间体。依托八一集团,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链,强化龙头产品生产,重点发展以硝基氯苯、甲苯系列有机中间体为主的精细化工产品。依托天润公司,重点发展以油田化学品、水处理剂及助剂为主的精细化工和聚丙烯酰胺系列产品,扩建苯酐生产线。开发生产香兰素、高效硫化染料等精细化工衍生产品。到2010年形成年产12万吨离子膜烧碱、16万吨硝基氯苯、14万吨氯化苯、10万吨苯酐、10万吨聚丙烯酰胺的生产能力。
煤化工延伸产品。加强与两淮合作,围绕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建设精细化工园,扩大基本化工原料的生产,积极开发煤化工下游产品,重点发展二甲醚等大宗煤化工衍生产品。
制药业。加快输液等传统产品的扩能改造,重点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盐酸安妥沙星、奈派地尔、那格列奈等国家一、二类生化新药和天然中成药。
第六节 高技术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ITO导电膜玻璃、数字显示终端、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传感器、汽车电子等产品。发挥214、41、40所等关键产品技术研发优势,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强力推进信息显示工业园、亿多科技园等产业园及方兴科技、双环电子等优势企业发展,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新材料。加快碳纤维及下游产品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扩大碳纤维生产能力,开发生产延伸产品,建成国内最大的碳纤维及制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玉米乙烯、乳酸及下游延伸产品,培育壮大新兴替代材料和环保材料等相关产业。积极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化工新材料、纳米管材等功能新材料。
新能源。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拓展生物质原料范围,积极扩大燃料乙醇生产规模和供应范围,开发秸杆酒精和秸杆发电技术。发展新型化工燃料。积极发展太阳能发电。
第七节 能源产业
电力。积极推进大型高效机组火电项目建设,建成国电蚌埠发电厂一期(2×60万千瓦)项目,及早规划建设二期工程;继续推进五河小溪火力发电厂项目前期工作。实施丰原热电、新源热电等热电联产项目扩建,支持产业园、骨干企业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进4×25万千瓦机组涂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积极发展沼气、天然气利用等经济清洁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