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蚌埠市政府印发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面临的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综合起来,面临一些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招商引资的机遇。国际及长江三角洲等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我们发挥综合优势,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二是政策机遇。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我省实行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我们争取政策支持,振兴老工业基地,强化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建设。三是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机遇。全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带来能源需求继续增加、石油供应继续紧张和价格高位运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等等,有利于我市能源、生物质产业、机械制造等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四是我市具备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3461”行动计划增强了发展的基础,积蓄的能量开始释放,改革开放激发了发展活力,全市人民发展的积极性、奋力争先的热情不断高涨。
  前进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产业竞争面临较大的挑战。工业化水平明显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产业整体素质还不高,综合加工业型的产业格局面临着加快调整和升级的压力。二是统筹发展任务艰巨。历史负担较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公共服务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压力仍然较大。三是区域发展竞争更加激烈。沿江地区发展如火如荼,资源型城市发展咄咄逼人,我们将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四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强力推进改革、增强合作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激活民间资本、大兴全民创业等工作都将十分紧迫而艰巨。
  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发展的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在推进结构升级、完善体制机制、实施全民创业、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步伐,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实力,实现争先进位、奋力崛起。

第二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贯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先进位、奋力崛起”和“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工业强市、开放带动、科教兴市与人才强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中心城市地位,实现蚌埠的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要点:
  --全力推进跨越式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超常规快速增长,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2020年以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强力推进工业强市。以工业化为核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大企业为龙头,培育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实现企业数量和质量的突破。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市区经济、县域经济、园区经济、配套经济,形成若干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全面实施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激发创造财富的活力和动力,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全力创优。
  --提升“3461”行动计划。加大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区域性加工、商贸、科技三个中心建设,继续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等四大战略,培育壮大加工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优质高效农业、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基础产业等六大产业,力争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十五”末翻一番。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着力提高县域工业化水平,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纳入发展的内涵,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政策和工作中。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五年累计完成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期末工业化率力争比“十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引进内资年均增长20%,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1%。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到2010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力争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左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以上。期末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6平方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2010年,工业重复用水率达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创建省级园林城市。
  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步。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

第二章 全面壮大工业经济



  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龙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工制造、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形成支柱产业。大力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卷烟、纺织、酿造等传统产业。发挥技术优势,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加快电源点建设,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积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强与沿淮城市合作,建设“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努力发展基础产业。积极利用国家能源替代政策,充分发挥我市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技术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物质经济,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质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工业累计投资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到2010年,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