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食品,力争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标识260个。在板块基地、养殖小区和重点龙头企业全面推行农产品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通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2006年,省级财政增加发展绿色食品专项经费500万元,用于品牌开发。
19、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订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坚决防止和杜绝无序建设和乱占地。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不准填湖(塘)、毁林,不得破坏田园风光。要加强宅基地的规划与管理,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实用美观、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五、坚持科学规划、试点示范,抓好村庄环境整治和建设
20、突出整治和建设的重点。要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等“五改五通”。大力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养护,2006年省里筹措11亿元补助资金,安排新修通乡油路(水泥路)250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10000公里。2006年省财政新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项目资金1400万元,达到2000万元。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推进生态家园建设,2006年全省新建沼气池20万口,按国家标准给予建池补贴。
21、抓好试点示范。2006年省级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其中,5000万元用于百镇改造,5000万元用于首批500个村的整治示范。省级示范工程试点村,在省定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各选1个村,有条件的省直各单位小康工作队驻点村也可以纳入整治示范工程建设。要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经验,指导面上工作。
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22、扶贫开发的重点是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老区建设、扶贫搬迁等工作。增加扶贫资金,健全投入机制,加强对口帮扶,提高开发效益,加快扶贫进程。2006年,继续选择500个重点贫困村(其中省里扶持300个村)、303个老区贫困村(其中省里支持100个村)和300个插花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工作;扶贫搬迁4万人;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3万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次;加大扶贫开发干部培训力度,提高组织和领导扶贫开发的能力。2006年省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新增安排1000万元,达到6300万元;老区建设资金在38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1000万元,达到4800万元。同时,建立贫困人口监测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监管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