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产业。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汽车、修造船、飞机维修、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环保设备等,提高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及环保技术等运用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设备国产化和本地化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汽车工业要扩大和提升闽台合作规模和层次,加速与国内外大汽车集团的战略联合,重点推进东南汽车、厦门金龙客车和泉州、龙岩、永安卡车与特种车以及戴—克项目、厦门汽车城等项目建设,形成闽东南和闽西北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船舶工业要加快泉州船厂等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民营修造船企业发展,将我省建成全国修造船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要着力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及产品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机械、港口机械和纺织机械优势产品与配套产品的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建成全国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进一步做大厦门太古飞机维修基地,促进福州、宁德等电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升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着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装备更新、工艺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传统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纺织服装鞋业。加强技术研发,注重发展高级面料,提高差别化、功能化、特种纤维的比例和印染后整理技术水平,积极开发生产时装、休闲装、针织服装和制鞋等产品,发展壮大已获得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的服装鞋业品牌企业,建立跟踪世界领先水平的质量测控中心和研发机构,形成集研发、设计、制造、贸易等为一体的我国纺织服装鞋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纺织服装鞋业骨干项目和新兴纺织服装鞋业基地。
建材工业。鼓励发展日产2500吨及以上熟料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立窑等落后工艺,重点建设福建水泥股份公司改扩建、将乐和漳平红狮水泥、永定国产实业水泥等项目。继续发展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石材、建筑陶瓷和水暖器材等优势产业,着重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浮法玻璃及其深加工,重点建设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纤维等项目。
冶金工业。合理开发省内矿产资源,积极利用省外和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冶金高端产品。调整优化钢铁工业结构,积极推动省内骨干钢铁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国内外大公司的合作,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优质钢铁产品。积极稳妥发展铜加工业,提高铜冶炼技术水平。推进铝、钨等有色金属行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建设三钢中厚板、福建明光冷轧薄板带、马坑铁矿扩建及后加工、紫金矿业铜冶炼加工、厦门钨业制品深加工、瑞闽铝板带热连轧等项目,争取国家规划布点漳州特殊钢、宁德漳湾千万吨钢铁等骨干项目。
林产工业。大力推进林纸、林板一体化,充分发挥我省山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势,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建设一批原材料基地,鼓励省内造纸企业联合,支持发展低定量新闻纸、高档包装纸、特种纸、定向结构刨花板及木竹材深度加工等产品。重点推进临港大型林浆纸项目,建设南纸、青纸、邵武中竹等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和永安林业、大亚木业、福人木业等资源综合利用的一批木竹加工骨干项目,建成全国主要的林产加工基地。
食品工业。按照安全、营养、方便、多样的要求,大力发展以绿色及精深加工为特色的天然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和果蔬饮料等,提高深加工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品牌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
3、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福州、厦门2个国家级和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南平等5个省级高新区为载体,组织实施100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150家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更多新增长点。“十一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
集成电路产业。创造条件引进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企业,着力提高集成电路设计的能力和水平,适时引进封装测试、硅抛光片生产线及其他配套产品项目,壮大集成电路产业群,把我省建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协作配套、人才培养的配套完善、产业链紧密的海峡西岸集成电路产业基地。重点建设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争取引进外资8英寸芯片及外延片等项目。
软件产业。以福州、厦门软件园为依托,以发展应用软件为基础,鼓励自主创新和新技术跟踪,加强与台湾软件产业合作,重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平台、产品智能化嵌入式软件、文化娱乐教育软件、网络安全软件及中间件。积极推动信息系统集成、信息内容提供、软件外包、咨询、维护等服务,推进Linux计算机操作系统在各行业的应用,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软件产品,培育若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软件企业集团。
光电子产业。重点发展半导体光电集成器件、半导体激光器、光电子收发模块、光纤传感器、光有源无源器件、新型显示器件、光通信、光存储、光输入输出和光电子应用产品,加快建设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园和长乐光电子产业园。建设新型传感器、监视器、特种光学镜头和半导体芯片及封装等项目。
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培育优质、高产、抗逆的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以及林业、畜牧、水产新品种,发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和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疫苗、诊断试剂,发展基因工程药物、化学原料药、化学合成药、海洋药物、现代中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发展新型酶制剂、新型氨基酸等发酵工程产品。开发抗癌基因新药K—22、工具酶系列产品、重组戍型肝炎疫苗、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诊断试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现代医用诊疗设备、超级杂交稻品种选育、高优多抗糖能甘蔗等项目。
环保产业。加快龙岩、福州等环保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烟气脱硫除尘设备、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畜禽粪便处理、养殖业水体净化及富营养化防治技术及产品、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以及环境自动监测仪器及系统,加快建设汽车尾气催化净化装置、烟气除尘脱硫脱硝一体化装备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晶体、半导体材料等信息材料,化肥催化和光催化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纳米粉体、纳米膜等纳米材料,铝、钨合金等高性能金属材料,特种陶瓷、稀土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建设光电子硅材料、氨合成钌催化剂等项目。
4、全面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以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和项目组团建设为载体,完善区域协作、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等平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培育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以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大型项目为依托,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一批战略型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竞争力。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为抓手,发展纺织服装、鞋业及其他轻工业和建材、林产、冶金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群,扩大制造规模,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产业基地发展,突出抓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依托,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农村工业化发展。到2010年,全省形成6—8个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总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领先地位、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及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总产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5、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着力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整合科技优势资源,在若干产业领域努力形成一批核心技术。围绕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推广运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建立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机制、创业投资机制、人才汇集机制等三大创新机制,优化科技创新和创业环境。
6、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力度,着重从生产过程、企业管理、流通领域等三个方面提高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水平。重点支持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先进控制技术、集散控制技术、柔性制造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各种先进实用的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完善电子商务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各类应用系统的建设。重点支持区域性或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应用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信用与安全体系建设。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和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等建设。
二、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市场,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打破垄断,放宽准入,建立健全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充实完善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到2010年突破4000亿元,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8%以上。
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扶持培育一批大中型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建设粮食、医药、成品油、农资和林产品等现代专业物流配送网络。在产业集群特征明显的工业园区、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优势突出的地区,扶持建设一批主要原材料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专业物流配送中心。改造和整合工业、商业、运输、物资、仓储等企业的闲置厂房、仓库、设备、设施等,加快传统物流企业转型,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出口监管仓库或保税仓库。推进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社会物流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7%。
2、改造传统服务业。引进先进理念、先进组织管理方式及先进适用的技术与标准,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商贸、餐饮、交通运输、邮政等传统服务业的改组改造,全面提高我省传统服务业的组织化、现代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建立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快速客货运系统,提升城际和城乡公共运输水平。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连锁便利店、连锁专业店和专卖店,稳妥发展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和仓储式商店。鼓励发展特许经营,支持特色突出、具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老字号企业发展特许经营网络。鼓励建设和提升改造一批农产品、工业产成品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重点支持与产业集群发展相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建设与改造,扩大交易规模和辐射范围。鼓励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
3、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我省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对台旅游区位优势,突出“海峡旅游”主题,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实施旅游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旅行社等大中型骨干旅游企业的培育和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经济,建设并形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海峡西岸旅游区。统筹开发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四大旅游产业集群,即以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泰宁世界地质公园、茫荡山—延平湖、将乐玉华洞、永安桃源洞及邵武和平古镇等旅游景点景区为重点,打造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旅游产业集群;以福州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文化、莆田妈祖文化、九鲤湖、宁德白水洋、畲族风情、太姥山、三都澳等旅游景点景区为重点,打造以福州为中心的闽东旅游产业集群;以厦门鼓浪屿、香山国际游艇码头、泉州海丝文化、崇武旅游度假区、漳州滨海火山、赵家堡、花博园、东山旅游度假区等景点景区为重点,打造闽南旅游产业集群;以冠豸山、古田会址、长汀历史文化名城、福建土楼等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旅游等景点景区为重点,打造以龙岩为中心的闽西旅游产业集群。实施旅游精品战略,重点开发滨海、生态、红色、文化等旅游产品,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加大旅游市场促销力度,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格局。到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双倍增,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亿人次,旅游产业总收入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0%以上。
4、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和引导,扩大住房有效供给,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积极培育住房有效需求。调整房地产开发投资结构,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完善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普通住房、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住房、适合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出租公寓的住房和适合高收入家庭的高档住房供应体系和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积极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规范房地产中介服务,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进一步发展壮大建筑业,培育若干竞争力强的建筑骨干企业,推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完善工程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到2010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
5、积极发展金融保险。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积极引进省外及境外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培育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商业票据、债券、外汇、基金等各类金融市场的发展,稳步培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产权市场。拓展各种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存款保险和特殊风险保险等保险新业务,创新保险营销方式,适时开展国内外联保,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
6、积极发展社区服务。把社区服务业网点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合理布局建设便民利民社区服务业网点,整合、改造现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创新社区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规模较大、信息化水平较高、市场化运作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共同参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推进社区社会福利型服务向产业化服务转变,使社区服务业在改善居民生活、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较好、服务配套的综合性老年服务机构,推进老年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逐步完善老年服务体系。
7、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准入制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积极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提高服务质量。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企业经营管理机制转换的需要,加快商务服务领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行政部门所属中介服务机构的脱钩改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商务服务业,引进一批境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
三、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坚持陆海联动,以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为依托,以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为突破口,以科学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海洋产业发展,形成海岸、海岛、近海、远洋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把我省建成特色明显的海水养殖基地、海洋制造业基地、滨海旅游基地以及海洋科技创新和教育基地。“十一五”时期,海洋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到2010年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8%以上,推进我省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
1、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积极推广名优新品种和生态养殖模式,加快组建一批远洋捕捞的龙头企业和建设海外基地,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促进海洋渔业从产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船队,开辟新的远洋国际航线,强化以物流服务为核心的竞争优势,以港口物流现代化提升海洋运输业。加强滨海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培育发展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历史文化、都市体验为一体的滨海旅游业。建设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船舶、游艇和各种大中型船舶修造,带动形成船用机械、机电设备等配套产业链,打造现代船舶修造业。跟踪国内外海洋产业领域拓展的趋势,积极培育海洋药品和保健食品、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科技推广与信息服务等产业。
2、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加强对现有11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和3个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监督与管理,加强闽江口、福清湾、泉州湾、九龙江口、东山湾等湿地保护恢复工程建设,建立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区,推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南部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项目建设,初步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海洋生态保护区网络。通过采取增殖放流、封岛栽培、人工鱼礁建设等生态修复手段,提高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养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继续实行伏季休渔制度,减少捕捞强度。强化对深水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加强岸线资源开发与后方陆域开发的衔接,有效发挥岸线资源的综合功能。合理开发滩涂资源,科学确定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内的滩涂围垦规模。坚持“大岛建、小岛迁、有条件的陆岛连”的原则,分类推进岛屿资源开发利用,加快重要陆岛连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建制乡以上海岛的开发条件,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健全和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系统,严格入海污染物排放,治理和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3、积极发展海洋科技。坚持科技兴海,强化科技对海洋产业现代化的支撑作用。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争取建立国家南方海洋科研中心,构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基础平台。针对我省海洋生物育种、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化工、海水利用、风能及潮汐能等重点开发领域的科技需求,提出中长期科技攻关项目,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开展海洋科技成果交流活动,促进海洋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的对接,推介、引进、消化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促进海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高先进适用科技在海洋开发主要领域的应用推广率。加强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海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4、优化海洋开发格局。围绕构建海岸、海岛、近海、远洋等多层次的海洋开发格局,紧密结合临港工业发展和沿海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海岸开发。实施中心区域带动战略,培育一批海洋经济总产值超100亿元的海洋经济强县(市)以及一批海洋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海洋龙头企业,形成厦门、福州、泉州、莆田、宁德等海洋产业集聚区,加快开发诏安湾、东山湾、同安湾、兴化湾、罗源湾、福宁湾、福清湾、三都澳等海湾及平潭岛近岸海域海洋牧场,积极利用湾外浅海资源,带动海洋经济发展。
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