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北绿色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和林、竹、蔬、果、茶、菌等绿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较高的绿色食品基地,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龙头企业,促进优质商品粮、林产业、特色畜禽、园艺产业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到2010年,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农业特色突出的绿色农业产业带,成为全省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3、培植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扶持与保护优势特色农产品,推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扩大名牌产品的影响力,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推广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不断壮大畜牧业、园艺业、林产业、水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品、畜禽、笋竹、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烟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
畜牧业。改进畜牧饲养方式,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大力实施畜禽良种、畜产品深加工和动物保护工程,重点建设畜禽原种场、畜禽资源保护场及国家水禽品种资源基因库、省种畜禽拍卖场、种畜禽测定与遗传评估中心、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生物安全实验室、出口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进境动物隔离检疫场等项目,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依托畜禽主产区,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园艺业。突出发展高品质、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有效益的茶果、花卉、蔬菜、食用菌、绿化苗等园艺产品,抓住园艺作物种苗繁育和提高园艺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建设一批省级园艺作物种苗繁育基地和一批以优质水果、茶叶和蔬菜出口为代表的优势特色园艺生产基地,进一步培育壮大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闽东绿茶、平和白芽奇兰等知名茶叶品牌。大力推广结构调整及配套技术、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技术、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林产业。着力推进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组织实施林业“三五工程”建设,即:建设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生物多样性、绿色通道和城乡绿化一体化、森林灾害防治等五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丰产竹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名特优经济林、种苗和花卉、森林食品和药材等五大林业基地工程;培育壮大制浆造纸业、林产化工业、人造板工业、木竹制品工业、森林旅游业等五大林业支柱产业。
水产业。突出抓好水产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着力培育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科经教相结合的优势出口水产品养殖和渔用饲料等产业链。在水产养殖上,重点拓展湾外浅海和大水面养殖,形成一批优势区域水产品养殖基地,大力发展设施渔业、生态渔业和观光渔业,推广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远洋渔业上,重点发展大洋性远洋渔业生产,建设福州马尾、厦门东渡、泉州石狮、漳州东山、宁德三沙等远洋渔业基地。在水产精深加工业上,建设一批水产品加工示范区,培植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4、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推动一批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食品生产和深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项目。“十一五”时期,每个主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 3—5个有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区或示范区,拥有3—5家年产值超亿元或超10亿元以上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3—5个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品牌。
5、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积极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缓释氮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大力开发和鼓励更多使用低污染、无污染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大力推行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制度,推广良好农业规范。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准入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开展重要农产品质量认证,实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重点建设省农产品质检中心二期工程和四级质检机构网络工程,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二、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事业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主要支持农村的规定,加大社会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1、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提高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鼓励城市各单位智力支农,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农村独生子女家庭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制度。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鼓励城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机构和人员到农村开展服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邮电通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产业融合、资源共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实现全省建制村通自来水。继续实施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建制村公路路面硬化目标。加快实施农村渡改桥工程,抓紧对农村危桥和灾害路段的改造。推进农村公路通班车工程,配套车站设施建设。在闽西北、闽东苏区、老区和经济欠发达县率先开展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农村沼气,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2、建设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完善农副产品营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动植物病虫害防控服务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等五大体系。整合农村社会化服务资源,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发展道路。加大农村市场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营销体系,培育发展专业性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扩大和规范订单农业。整合农村商业资源,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改造提升农村传统集贸市场,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消费环境,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积极扶持发展产业协会、技术协会、营销协会等新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统一技术标准的信息网络支撑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三农”服务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把信息及时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农业配套的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农业育种、种(养)植、病虫害防治、加工、市场等提供信息服务。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整合各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以政府投资补助为引导,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加强组织动员为纽带,以加快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有效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省初级水利化,全省农业用水保证率达到75—90%,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100万亩。
1、改善农村水利设施。继续实施“六千”水利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初级水利化县建设,认真抓好农业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田间排灌工程、小型灌区、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等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推广和普及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标准化渠道建设,搞好渠道防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广管道输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水利设施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建立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水利设施投工投劳,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兴建小型水库、小山塘、山地蓄水池等山地水利工程项目。加大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力度,搞好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做好中心小城镇堤防加固和河道清淤清障。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组织开展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重点产区的基本农田标准化建设,提高示范带动引导效应。以商品粮基地县为重点,加大土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中低产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年十万亩旱片整治工程,推进百个重点旱片整治,提高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比例。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大力实施沃土培肥工程、耕地修复工程和防治耕地环境污染工程,推进土地开发整理,重点抓好农田整理、农村废弃宅基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工程。科学规划,合理稳妥推进围垦工程建设,重点建设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福宁湾、漳州古雷等围垦工程项目。
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工业推动、城市带动,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和来源,建立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1、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积极引导扶持农村立足当地优势,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导农村集体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股份合作等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加快发展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大力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增加农产品出口。
2、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引导和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创业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市场就业新机制,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规模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务工技能和三产服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市场竞争和自主发展能力。
五、抓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环境整治
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着力解决乡村建设的杂、乱、脏、散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乡村建设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建制村重组整合,撤并分散的自然村,改造空心村,建设中心村,实现人口、产业、资源要素集聚和基础设施共享,形成社区化管理和服务新格局。加强宅基地规划管理,大力节约建设用地,分期分批推进村庄整理,拆违房、拆空房、整旧房、建新房,整治村容村貌。积极推进农村样板房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继续实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工程,做到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置,生产和生活污水规范化排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大“一池三改”推广力度,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有机肥项目,促进农村家居环境清洁化、家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
│专栏五:新农村建设相关名词解释 │
│ ▲“五江两溪”: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敖江、木兰溪、交溪(赛江)。 │
│ ▲农村路网“年万里”工程:到2010年建设四万多公里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确保全省每个建│
│制村有一条硬化公路通往乡镇或主要干线。 │
│ ▲水利“六千”工程:千万农民饮水工程、千万亩节水工程、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千座水库保│
│安工程、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 │
│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 │
│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广大乡村培育“农家店”,│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 ▲“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农村计划生育贡献奖励制度,对只生一个女孩且符合再生育条件│
│自愿放弃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村居民夫妻,夫妻双方每个每月奖励30元,从领取独 │
│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当月起发放,直至夫妻年满60周岁,转入享受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直至亡故为止。 │
│ ▲“一池三改”:推广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 │
└────────────────────────────────────────────┘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围绕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完善征地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相应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实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度。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新增财力的使用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壮大乡村财力,逐步化解乡村两级债务,防止新债的发生,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认真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配套完善工作,探索建立林权证抵押贷款机制,加快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林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与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公路管理和养护体制。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健全“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工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切实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推广农村信用小额贷款,建立支农贷款风险基金,探索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乡镇区划调整,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第四章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发展与调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推进调整,在调整中促进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把发展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基础产业、新兴产业相互配套、分工协作、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结构,初步建成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海洋经济强省。
一、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提高制造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提高能够引导和促进产业壮大的项目在重点项目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把福建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十一五”时期,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0年达5000亿元以上。
1、壮大三大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发展一批关联性大、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信息、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20%、18%和15%,到2010年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信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基地,努力实现我省从信息产业大省向信息产业强省的转变。以加强园区建设为载体,重点培育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等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漳州智能小家电、福州长乐光电子、三明将乐石英谐振器件等新兴产业园区。积极发展新型显示器及显示器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等主导产品,拓展龙头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及测试产业,壮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加快推进等离子显示产品和液晶显示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芯片、封装和应用产品、光通信产品、新一代网络交换机及路由器和片铝电解电容器等项目。
石化产业。重点建设湄洲湾和厦门海沧石化基地,推进石化中下游产品生产向周边区域辐射延伸,以石化中上游项目为依托,加快推进苯、碳四、碳五馏分利用、重油加工、催化裂解和聚烯烃后加工以及精细加工项目建设,延伸石化产业链。重点建设炼化一体化、厦门PX、石狮 PTA等骨干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炼化一体化二期扩建等项目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