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从课程建设和队伍培养两方面入手,认真学习政治理论4门必修课新的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和考试方式,结合上海实际建设若干门配套选修课,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有民族文化底蕴的课程体系;着力抓好专任教师的培训工作,按计划完成面上教师的轮训工作,抓紧抓实中青年骨干教师的研修工作。
12、继续推进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工作。加强对全市高校重点学科的规划与建设,引导高校围绕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做好重点学科统筹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高校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研创新计划和各种层次研究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导和促进市属本科院校参与国家、教育部基地和项目的竞争,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学校与学科的竞争能力。积极引导高职、高专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相关学科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推进E-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市属高校E-研究院建设工作力度。
13、不断提高高校体育、艺术和军事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扎实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深入推进体教结合工作,全年广泛开展各高校和高校之间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和体育活动能力。加强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建设,合理调整高校运动项目布局,加大体育竞赛的监管力度。积极备战2007年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切实提高学校体育学科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质量效应。
调整充实艺术教育的内容,弘扬民族文化,传播高雅艺术。继续采取补贴政策,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加强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推进组建学生文化、艺术、科技社团,形成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开拓大学生军训新思路。建立健全武装部(军事教研室)机构,配备军事教师,组织编写高校军事课教程,开设好军事理论课。依托高校军训平台,提高国防后备兵员素质。
14、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争取实现国外名牌高校与上海高校的实质性合作,提升上海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继续规范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统一核准和换发合作办学许可证。同时,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证制度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合作办学提高质量、完善机制。完善和实行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制度。组织高校赴境外举办“上海教育展”,提升上海教育品牌。健全全市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留学生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有关优化上海留学生环境的政策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本市留学生教育管理评估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