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
(一九八一年五月三十一日卫生部发布)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临床上以高热、休克、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征。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不断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在林区、垦区、水旱粮食杂作区和城市郊区均可出现流行或暴发流行,秋末冬初为发病高峰季节,部分地区在五、六月可出现发病小高峰,以青壮年发病最多,对疫区人民健康危害较大。
当前,防治本病仍缺乏经济、简便有效的措施。因此,必须在各级政府领导下,组织卫生、农林、水利、农垦、粮食等部门协同作战,开展卫生宣传,普及防病知识,采取以灭野鼠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落实“三早一就”的诊治措施,积极抢救危重病人,是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预防部分
近年的科学研究和多年的实践证明,黑线姬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但对家鼠和其他野鼠也不能忽视 。 本病的传播途径可能是动物源性传播(通过破损皮肤、消化道、呼吸道感染)和虫媒叮咬传播,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因此。要预防控制本病的流行,主要是降低鼠类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和作好个人防护。
一、 灭鼠防鼠
灭鼠是当前预防和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要根据鼠类生态习性和目前对本病流行规律的认识,抓住灭鼠的有利时机,大力开展群众性灭鼠防病保粮活动,一年大搞几次突击,使鼠类密度在流行高峰季节前有大幅度地下降。灭鼠工作面广量大,要根据疫区自然地理条件,全面规划,合理部署,反复进行。灭鼠工作要室内野外兼顾,以灭野鼠为主;重疫区与轻疫区兼顾,以重疫区为主(包括野外工地)。灭鼠方法要因地制宜,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挖洞、水灌、捕打以及使用各种捕鼠工具灭鼠。
(二)毒饵灭鼠: 野外可选用5%磷化锌,0.3%1081,2‰ 敌鼠纳盐或1%毒鼠灵等;室内可选用3%磷化锌,0.5‰敌鼠钠盐等。毒饵投放方法,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采取洞内投毒或洞外布放。毒饵灭鼠时,要很好组织,注意安全,防止人畜中毒。在同一地区反复毒鼠时,毒鼠药的种类要交替使用,饵料种类也要经常更换,避免鼠类拒食。同时,还应注意保护鼠类天敌和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三)鼠洞内薰杀灭鼠:可用磷化钙、磷化铝、氯化苦和烟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