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 2×净—7.5或2×净—7.0 ┃ 4
━━━━━━━╋━━━━━━━━━━━━━━━━━━━╋━━━━━━━━━━━
二 ┃ 净—9或净—7 ┃ 2
━━━━━━━╋━━━━━━━━━━━━━━━━━━━╋━━━━━━━━━━━
三 ┃ 净 —7 ┃ 2
━━━━━━━╋━━━━━━━━━━━━━━━━━━━╋━━━━━━━━━━━
四 ┃ 净 —7 或净 —04.5 ┃ 2或1
━━━━━━━┻━━━━━━━━━━━━━━━━━━━┻━━━━━━━━━━━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一般以建上、下行的两座独立桥梁为宜。
各级公路上的涵洞和二、三、四级公路上的跨径小于8米的单孔小桥的桥面宽度,应与路基同宽。
临时性桥梁的桥面行车道宽度不受本表的限制,但如下部构造为永久性时,其墩台宽度应符合本表的规定。
三、四级公路改建时,在满足现有行车需要的前提下,对于符合净—6的原有大、中型桥梁可暂不加宽。
四级公路,只在路基宽度为4.5米的路段上采用净—4.5的桥面外,一般均采用净—7。
弯道上的桥梁,应按路线要求予以加宽。
桥上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设置,应根据需要而定,并与前后路线布置配合。自行车道与行车道,必要时宜设适当的分隔设施。
不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桥梁,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栏杆和安全带。与路基同宽的小桥和涵洞可仅设缘石或栏杆。
漫水桥和过水路面不设人行道。
第6.0.5条 桥下净空
桥下净空应根据设计洪水位、壅水和浪高或最高流冰水位确定,当在河流中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险或有漂浮物通过时,桥下净空应按当地具体情况确定。对于有淤积的河床,桥下净空,应适当加高。
在通航和流放木筏的河流上,桥下净空应适应通航要求。
第七章 荷载标准
第7.0.1条 车辆荷载
设计公路桥涵或其它受车辆影响的构造物所用的车辆荷载,分为计算荷载和验算荷载两种,计算荷载以汽车车队表示,验算荷载以履带车、平板挂车表示。
一、计算荷载
计算荷载的汽车车队分为汽车—10级、汽车—15级、汽车—20级和汽车—超20级四个等级。车队的纵向排列和横向布置规定如图7.0.1A和图7.0.1B,其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7.0.1A。
二、验算荷载
验算荷载分为50吨履带车(简称履带—50),80吨、100吨和120吨平板挂车(简称挂车—80、挂车—100和挂车—120)等四种,其荷载图式规定如图7.0.1C,主要技术指标规定如表7.0.1B。
第7.0.2条 对于车辆荷载的一些规定
设计各级公路的永久性桥涵或受车辆影响的构造物,所用的车辆荷载等级,应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性质和将来的发展等具体情况,一般可参照表第7.0.2确定。
对于四车道的桥涵按四行车队设计时,汽车荷载可折减30%,但折减后不得小于用两行车队计算的结果。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硬路肩(停车带)部分应布载,但不另增加一行车队。
用验 算荷载进行验算时:对于履带车,顺桥纵向可考虑多辆行驶,但两车间
净距不得小于50米;对于平板挂车,全桥均以通过一辆计算。履带车或平板挂车通过桥涵时,应靠中以慢速行驶。履带车外侧履带的中线或平板挂车外侧车轮的中线,离人行道或安全带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1米。验算时,不考虑冲击力、人群荷载和其它非经常作用在桥涵上的各种外力,材料容许强度可按有关规定予以提高。
第7.0.3条 人群荷载
设计公路桥涵时的人群荷载一般规定为300公斤/平方米;城市郊区行人密集地区一般为350公斤/平方米,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或参照所在地城市桥梁设计的规定予以确定。
注:各级汽车荷载主要技术指标 表7.0.1A(略)
各级验算荷载主要技术指标 表7.0.1B(略)
各级公路车辆荷载表 表7.0.2(略)
第八章 隧 道
第8.0.1条 隧道位置及平纵面布置
隧道应设计为永久性构造物。确定隧道位置时,应充分掌握隧道地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应尽量避开地质不良的地区而位于稳固的地层中。
隧道内应尽量避免设置平曲线,如必须设置时,其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并应符合视距的要求。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小于0.3%,并不大于3%;明洞和短于50米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
第8.0.2条 隧道建筑限界
隧道的建筑限界应符合本标准第2.0.3条、第3.0.2条、第3.0.4条、第3.0.5条的规定。
隧道内设置人行道,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一边或两边设置;如不设置人行道时,应视具体情况设置避车洞。
单车道路面的隧道,可视隧道的长短,在洞内或洞口两端设置错车道。
第8.0.3条 隧道排水
隧道必须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作妥善治理,并应采取以排为主,截、堵、排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除长年干燥的短隧道外,隧道内均应设置排水沟。
第8.0.4条 隧道洞口
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着重考虑仰坡和边坡的稳定,不宜将洞口设在地质不良之处、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之处或不稳定的悬岩陡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