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病人诊断与治疗
1.临床分型 登革热临床表现除一般发热全身疼痛、乏力症状外,主要以出血倾向和皮疹为其特点。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不同,一般分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三个型。
(1)登革热 表现为突然起病,畏寒、发热、伴有较剧烈的头痛、肌肉痛、关节和骨骼痛及疲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出现出血倾向,颜面潮红如酒醉样,皮疹、结膜充血、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小,为典型登革热。
症征不典型,或表现较轻微且病程短,痊愈快的为轻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 具有典型登革热表现和肝肿大,伴有皮肤、粘膜、鼻腔、阴道、子宫、消化道、泌尿道等任何一个以上器官的较大量出血,血球容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低于10万/立方毫米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 少数病人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皮肤变冷、湿润、脉弱、昏睡、烦燥、血压下降或脉压差低等征象,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如不及时抢救,可于4~6小时内死亡。
2.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或来自流行区十五天内,凡具有上述登革热临床表现,且排除其它疾患者可作为临床诊断,首例(批)病人和新发疫区的确定必须以血清学和病原学作为确诊的依据。
(2)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较多样化,未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尤易误诊,应在不同病期与下列疾病细致鉴别: 流感、 猩红热、麻疹、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等;表现脑部损害的病人应与乙脑等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3.治疗原则 本病死亡多见于出血性休克及脑出血病例,而目前对登革热治疗尚无特效药物,故认真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对症治疗及时抢救危重病人至为重要。病人急性期应强调卧床休息,对高热病人以物理降温为主,慎用水杨酸盐类退热药,防止引起溶血和粒细胞减少;高热不退或中毒症状明显及有出血倾向者可加用激素治疗;在可能情况下,应尽量鼓励病人口服补液,胃纳不佳及呕吐者可适当静脉补液,但需警惕输液反应。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病人,除使用止血药外,输入血浆或新鲜血液更为理想。对脑损害的病例有颅内压增高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以防发生脑疝。总之医护人员加强责任心,提高抢救、护理水平,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在临床实践中尚应有计划地观察中医药的疗效,加以总结提高。
(四) 实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