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治方案(试行)
(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四日卫生部发布)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在东南亚、西太平洋和美洲加勒比海地区有广泛流行。我国有一些省市为本病的易感区。流行特点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严重病例可造成死亡。在蚊媒密度高的热带、亚热带地方,一经流行常可形成地方性流行病。目前虽然对本病尚缺乏特异的预防和治疗办法,对发病机制和致死原因还未十分清楚, 但如能大力消灭蚊媒
, 是可以防止发生和迅速控制疫情的。
登革热是我国国境卫生检疫六种监测传染病之一。鉴于我国南方近年来已有少数地区出现本病暴发流行,为做好防范工作,以及在曾发生本病的地区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与科学研究工作,防止扩散蔓延,特制订此试行方案。
一、要 求
1. 流行区 现有疫情发生或从一九七八年以来发生过登革热流行地区,并有再次发生流行可能性的市、县,作为流行区。此类地区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大力开展以灭蚊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防止疫情反复。凡发现病例和可疑病例时,必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病人,降低病死率,应做好疫情监测与分析疫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灭蚊措施,迅速控制疫情,同时与毗邻地区互通情报。有疫情的国境口岸和交通枢纽,必要时对交通工具施行灭蚊措施,防止疫情远距离传播。
2. 危险地区 与上一类地区相接壤以及与上述地区有密切的直接交通往来
的市 、县,当地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密度高,随时可以有传染源传入,可视为危
险地区。此类地区要提高警惕,加强疫情监测。一旦发生流行时,要采取联防措施,搞好往来疫区交通工具的灭蚊工作。平时应做好卫生宣传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传播媒介的调查与防制,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特别是在流行季节要大力降低蚊媒密度,一旦传入疫情应立即组织力量控制流行。
3. 易感地区 除上述两类地区以外,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有较高密度的其它地区。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与人口流动,任何地区都可能有传入性病例发生,此类地区也应适当进行技术培训工作,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伊蚊,消除流行因素,防止本病发生。
二、 技 术 措 施
(一) 疫情监测 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疫情和监测疫势,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监测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