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铁路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运输能力严重不足,路网规模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瓶颈”制约依然严重;技术装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运输需要;投融资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
二、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铁路既面临运输需求迅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严峻考验,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铁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铁路发展的高度重视。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预计GDP年均增长7.5%,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形势下,全社会客货交流增长加快,运输质量要求日益提高,运输结构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对铁路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加快铁路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客货运输需求潜力巨大。同时我国资源短缺,能源结构煤多油少,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资源与环境约束日趋突出。合理规划和建设与我国国情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交通运输体系至关重要。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具有运力大、成本低、占地少、节能环保、安全性好等多种比较优势。加快铁路建设,与其他运输方式一起形成运力强大、便捷高效、节能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铁路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形成东中西部地区互联互动、相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区位优势大大增强,产业布局优化组合,区际、城乡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区间运输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大容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交通运输方式。随着铁路主要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区际联系通道加快建设、既有铁路扩能改造,通道能力将大幅提高,为沟通大区间客货交流,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流通提供强大的运力支持。
---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要求铁路扩大进出口货物运量。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贸运输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沿海港口吞吐量将超过45亿吨,陆路口岸进出境运量也将加速增长,港口、口岸集疏运体系将更加重要。铁路在外贸运输特别是在大宗散货运输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预计2010年铁路港口集疏运量将超过12亿吨,铁路主要口岸出入境货物总量将达到8000万吨以上。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消费市场日趋活跃,铁路在集装箱等运输市场将有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