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划口与吊袋:
当春季日平均气温回升到8℃以上,秋季日平均气温降至18℃以下时,将发满菌的菌袋去掉径圈,立即用绳扎紧袋口,运到出耳场,用消过毒的刀片在菌袋上划“V”形口,夹角为45度,边长1.5-2cm,深度0.2至0.3cm,每排4~5个口,上下口位置错开,每袋共开口20个。
(3)出耳管理:
棚内温度应保持在22℃至24℃,空气相对湿度应为80%~90%,扩散光,持续5至7天可形成黑褐色黄豆大小的原基,保持湿度,喷后通气,空气相对湿度降为83%~90%,昼夜温度差在10℃以上,即15-25℃,7至10天后分化出耳片,早晚喷水,中午停喷,使耳片白天干边,夜晚潮湿,形成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环境,加大通风,增加光照,7阳3阴,气温应保持15℃至20℃之间,不能超过25℃,15天后即可采摘。
8.段木管理:
(1)上堆:
将点过菌的耳杆运入耳场,每根横木(1m长)上,摆7根耳杆,杆间留空隙,垂直交叉成“井”字形,堆高1m,用塑料薄膜覆盖,空气温度保持在22-28℃,气温高时应揭膜通风降温。
(2)散堆:
上堆发菌1个月后,将耳杆按匍匐式或覆瓦式散堆排场,耳场温度保持在20-28℃之间。
(3)起架:
将耳杆按“人”字架放置,耳杆间隙5cm。
(4)管理:
出耳期空气温度15℃至25℃,昼夜温差10℃以上,空气相对湿度85%-90%,散射光,7分光照3分荫凉,雾化喷灌,形成雾气昭昭,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环境,加大通风,采前停水1至2天。
(二)采收与加工。
耳片肥厚、舒展、变软,耳根收缩变细,腹面可见弹射出白色孢子粉时便可采收。采时应采大留小,用锋利的刀片齐耳基处割下,避免带出培养料。采后及时晾晒,使含水量不超过14%,装入双层聚乙烯塑料袋(符合GB9687标准)内,放于干燥、通风、洁净的库房内保藏。
(三)质量特色。
1.感官质量:耳片形似人耳,牡丹型,呈波浪状,颜色为黑褐色或黄褐色,新鲜时半透明,胶质,有弹性;干燥后强烈收缩成角质,硬而脆,背面凸起,有短绒毛,腹面下凹,表面光滑或有脉络状皱纹。水泡后柔软多姿,吃起来脆而不艮,滑而不腻,并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2.理化指标:内含蛋白质不小于9%,碳水化合物不小于22%,粗纤维不小于3%,灰分不小于3%,脂肪不小于0.4%。
三、专用标志使用
卢氏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卢氏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