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批转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1986年2月7日)
国务院同意《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五年多来,经济特区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打下较好的基础。今后的任务是,建成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把更多的先进技术引进来,使更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好地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做好外引内联工作,内联是为了增强外引能力,外引内联都要落实到建立外向型经济上。广东、福建两省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经济特区的领导和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经济特区的发展,充分利用经济特区这个“窗口”。经济特区的各级领导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把特区办得更快更好。
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摘录)
(1986年1月5日)
经国务院批准,经济特区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在深圳举行。谷牧同志主持了这次会议并作了讲话。参加会议的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和国务院二十九个部门的负责同志。……会议对建立特区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初步总结,着重讨论了特区今后发展方向、目标和有关的方针政策等问题。纪要如下:
建立经济特区工作的回顾
会议认为,在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四个特区的建设进展很快,成绩显著,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开始发挥了作用,为国内外所瞩目。
五年多来,各特区集中力量进行了以创造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各特区依据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积级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推动以工业为主的经济迅速发展。……
特区经济的发展,是与同内地实行经济技术联合分不开的。仅深圳特区就同中央二十七个部门和二十八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内联项目协议一千九百多个。中央十六个工业部门已经和准备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工业项目有二百七十多个,其中大都是外向型的,有些项目技术比较先进,有些产品能填补国内空白,有些可以对香港经济起补充作用。特区依靠内地的支援,弥补了技术基础薄弱、专业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等弱点。内地在特区投资办厂,可获得国际市场信息,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将内地的一些初级产品拿到特区,根据外销需要“梳妆打扮”,增值出口。各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其经验和教训也为内地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特区的“四个窗口”和“两个扇面”的作用已开始发挥。特区是全国的特区,特区依托和服务内地,是特区经济不断发展的力量所在;内地支援和利用特区,也有利于全国的经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