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就要抓住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增长较快,供应情况有了好转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按照贸--工--农,即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从出口需要出发安排生产。不是生产什么就加工什么,加工什么就出口什么,而是看国际市场需要什么就安排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由出口的最终产品往前推。尤其要把鲜活商品的出口,特别是对港澳出口的鲜活商品抓上去。要针对港澳市场的需求,在品种改良、保鲜储藏、包装运输等环节上做扎扎实实的工作,逐项研究办法,逐项落实措施,做到以质取胜,淡季不淡,常年均衡供应。争取几年内先把港澳市场需要的鲜活商品(主要由珠江三角洲和广东、福建的其他沿海地区)基本上包下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进入日本、东南亚和中东市场。
还要下苦功夫搞好技术引进,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特别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的改造,努力发展高、精、尖、稀、优、偏(冷门货)的产品。要通过革新设备,改造工艺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纺织品的印染、后处理等工序。要加强食品的速冻、密封、包装装潢、卫生检验等环节,使产品升级换代。要发挥加工技术较高的优势,把原料和初级产品进行精加工,“梳装打扮”,使之升值后再出口。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产品只有在花色、品种、质量上有显著的改观,才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并进一步扩大阵地。可以预料,把鲜活商品、加工食品、轻纺产品的出口搞上去,同时又努力发展机械、电子等其他工业品的出口和旅游等服务行业,出口创汇问题就会有所突破,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就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得到发展。
到会同志指出,开避出口创汇新途径,需要改革外贸体制,从原料收购、产品加工到出口,实行相应的一套积极扶植和鼓励出口的政策。要大力发展工贸结合、农贸结合、技贸结合,实行责权利统一,以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发展出口要从长远目标着眼,凡属有发展前途的出口产品,即使一时经济效益不太好,也要给予支持。要放眼全世界,努力做好商品宣传和推销工作,既要巩固现有市场,又要开辟新市场;既要利用、照顾老客户,又要积极发展新客户,有计划地在国外建立起强有力的销售网。
(二)
在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应由小到大,先“小三角”,后“大三角”。要以点带面,“点”就是上述三个“小三角”内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泉州、漳州、佛山、江门等市和市区和按照贸--工--农安排生产、发展出口的重点县(名单附后,含上海市和其他一些城市、地区的所辖县)的城关区(或经省、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重点工业卫星镇);“面”就是安排以发展出口为目标的、利用外资建设的农业技术引进项目、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初级加工厂的上述市、县所辖农村。这样做,有利于对外商投资加或管理;有利于城乡建设合理布局和环境保护;有利于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也有利于逐步积累经验,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稳妥。
在上述地区范围内,建议实行以下政策措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