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电气化建设。随着大规模的机井建设,增加了提水动力二千二百多万马力,其中机、电各半,相应的增加了输变电线路,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发展农业、工副业和多种经营的条件。
(二)
七年来,在机井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对机井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机井建设,在国家的水利建设中属于小型工程,但从一个生产队来说,却是一项很大的基本建设。它不仅涉及到水文地质条件,还涉及到打井设备和材料、成井工艺、配套设备、群众负担能力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有的地方认识上有片面性,把打井看成轻而易举的事,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不顾实际条件,盲目追求高指标,结果形成层层压任务,弄虚作假,水文地质、设备材料、技术指导、资金筹集、管理等工作跟不上,造成了浪费。
二、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有的地区在水文地质条件不清的情况下,打了一些干井;有的地区没有充分利用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盲目打井,规划布局不合理;有的没有严格按照成井工艺和操作规程打井,打了一些病、坏井;有的用代用材料凑合 , 降低了机井质量。也有的配套设备质量不过关,使机井容易损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三、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地下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有的地方没有按照地下水情况,合理布井,特别是工业用水集中的地方,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形成了一些多年内水位难以恢复的漏斗。这是值得各地严重注意的。
四、讲究经济效果不够。有的地方单纯追求打井数量,重打井轻配套,重建轻管。“旱时抓一下,不旱又放下”,使一部分机井至今尚未配上机泵设备,有的机井建成多年,尚无井房、井台、井盖。有的土地没有平整,机井无专人管理,没有运行维修制度;有的机泵设备缺乏零配件,不能及时解决。结果造成机井损坏快、效益低、运行成本高。
(三)
根据中央提出的三年调整时期的要求, 水利建设要进一步贯彻 “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加强管理,狠抓实效”的方针,今后机井建设拟首先加强管理,搞好配套挖潜,巩固现有成果,充分发挥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一批新井。打井配套工作要和当前的抗旱斗争紧密结合。
一、狠抓机井管理。特别是老井灌区,要把工作重点转到机井管理上来。北方地区,除个别省外,多的有机井四、五十万眼,少的也有几万眼,这是夺取农业丰收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现有机井一定要做到层层有人抓,井井有人管,定期检查评比。要继续推广大队统管机井的经验,提倡井池结合,一水多用,并尽可能地与发展多种经营相结合,努力降低成本,讲究经济效果,不断扩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