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区有牲畜四亿八千多万头,占全国牲畜总量的百分之八十六,产肉量占百分之九十五左右,给农业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肥料。农区地处温带、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北方年降雨量五百到八百毫米,南方八百到一千毫米,也有一千五百到二千毫米的。农区草山草坡十多亿亩,等于五个新西兰,自然条件也不比新西兰差,但至今尚未充分利用。我们不少省区“七山一水二分田”,农作物秸秆、糠麸、糟粕很多,还可复种、套种、间作青饲料。农区人多,劳力充裕,猪、牛、羊、兔、鸡、鸭、鹅、蜂、蚕都适合发展。过去农区只注意了发展养猪,对发展草食牲畜还未引起应有的重视。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畜牧业在农区的地位和潜力。只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全面发展畜牧业,才能广开门路,充分利用农区自然资源和发挥劳动力的潜力。
大中城市郊区、工矿区,产奶量占全国的百分之八十左右,这些地区应实行以生产蔬菜,水果,肉蛋奶为主的方针,依托城市办饲料工业,发展机械化养牛、养猪、养鸡,就近供应城市工矿区需要。
对不同地区的马、 驴、 骡、骆驼的饲养,经济价值高的鹿、貂等动物的饲养,以及设置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动物,都要合理规划安排。
我国当前畜牧业的形势是好的,但也必须看到畜牧业还是很落后的。牧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三点二,每人平均猪、牛、羊肉十七斤、奶二斤、蛋四斤,大大低于全世界每人平均猪、牛、羊肉五十斤、蛋十二斤、奶二百一十二斤的水平,比一些发达国家相差更远。一些发达国家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肉、蛋、奶在他们食品中占了主要地位。畜牧业在农业中比例越来越大,不仅是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生产的需要,也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需要。
二、 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要从三年调整起步
从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资源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经验,在三年调整和“六五”时期发展畜牧业必须有一个符合实际的计划和设想。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在一九七九年的基础上,一九八五年设想达到三百亿斤左右,每人平均三十斤,禽蛋达到一百亿斤,每人平均十斤,鲜奶达到一百亿斤,每人平均十斤。同时还要积极发展细毛羊、半细毛羊,实现毛纺工业原料的基本自给。那时畜牧业产值预计将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如果这个设想实现,到一九八五年全国的农业构成和人民的食物构成,将发生一个明显的变化。
在三年调整中,要对我国的农牧关系和畜牧业内部的结构,逐步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为今后大发展打好基础,为实现畜牧业现代化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