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加速发展畜牧业的报告
(一九八0年三月十八日,一九八0年三月二十二日国务院批转)
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农业中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遵照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自然潜力,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逐步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提高肉、 蛋、奶在食品中的比重,改变食物构成,减轻粮食压力,增加农牧民收入,为轻纺工业和出口提供更多的畜产品,是我们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 我国畜牧业的现状
建国三十年来,我国畜牧业有一定发展,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全国大牲畜由六千零二万头发展到九千三百八十九万多头,羊由四千二百三十五万只发展到一亿六千九百九十四万只,猪由五千七百七十五万头发展到三亿零一百二十九万头,畜牧业产值由三十六亿元增加到一百九十三亿元。总的来说,畜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速度是缓慢的,曲折也是较大的。三十年来牲畜头数每年递增百分之四点四,其中一九五0年到一九五七年每年递增百分之九点四;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0年由于“浮夸风”、“共产风”的错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牲畜头数下降;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六年又回升,每年递增百分之七点七;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八年由于林彪、“四人帮”干扰破坏,有时下降,有时徘徊,就是增长也很缓慢,每年仅递增百分之二点五。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猪、羊存栏头数有新的增加, 大牲畜开始回升, 肥猪的出栏量、商品量和鲜蛋收购量大幅度增加,多年来市场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和。一九七九年收购肥猪一亿三千万头,比一九七八年增加两千多万头,每头肥猪重量增加十二点一斤,共计增加四十九亿斤。蛋品收购十六点七亿斤,比一九七八年增长五点六亿斤。牛、羊收购量,比一九七八年也有增长。畜牧业对党的路线、 方针、 政策,反应特别敏感。一年来实践证明,贯彻执行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所以,继续贯彻执行三中全会所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发展大好形势的根本保证。
我国发展畜牧业的自然资源是丰富的,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大体可划分为牧区(包括半农半牧区)、农区、大中城市郊区及工矿区。
从呼伦贝尔盟一直到西藏,这一条线属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有四十三亿亩草原,面积大,便于大规模经营,但也有高寒、 雨量少的缺点。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一百到三百毫米,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由于夏秋是盛草,冬春枯草,牲畜就常常产生“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现象。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有八千多万头牲畜,占我国牲畜总头数的百分之十四,产肉量占百分之五左右。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本是我国最广大的牧业基地,所占牲畜和提供肉量与草原面积相比是极不相称的。主要是由于牧区牲畜成倍增长而草场破坏严重,建设很差,草畜量比例失调。牧区本来不宜种粮,前几年还错误地提出“牧区口粮自给”的口号,盲目开垦草场,使牧区退化的草场达七亿多亩,天然草场产草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到一半。对牧区和半农半牧区草原认真进行保护、建设、合理利用,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肉、奶、皮、毛,同时对搞好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