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海岸带、海岛、海域的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规划,大力开展对渤海和主要海湾、河口的综合开发整治,加强海岸防护和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产业发展,提高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
加强测绘事业。逐步形成数字化测图、空间测量和快速定位等技术体系。加快重要战略地区的测绘工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及时提供准确的测绘保障。
加强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成一批国家环境监测网和环境信息网,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努力控制环境污染发展的趋势。加快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重点抓好大气、水、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和自然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继续搞好环保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重视对乡镇企业污染的防治和管理。1995年,烟尘排放量控制在1400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700万吨,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百分之七十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百分之三十三。
五、“八五”期间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任务和政策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攻关。五年内,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课题展开。
(1)农业技术,主要是农作物的良种培育和相应的栽培技术,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畜牧水产技术,农产品储藏和加工技术,以及林业工程技术,等等。
(2)资源勘探,主要是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系统研究,东海气田的勘探研究,西南金沙江、怒江和澜沧江上游以及新疆地区有色金属后续资源基地的研究等。
(3)大型成套设备研制,主要是2000万吨级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60万千瓦核电机组,50万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重载列车成套设备,30万吨乙烯成套设备等。
(4)能源技术,主要是东部油气田的稳产高产技术体系,煤炭综合开采和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煤炭清洁燃烧技术,水电使用的新坝型和筑坝技术,200兆瓦核供热堆工程技术,以及节约能源新技术等。
(5)交通技术,主要是铁路运营管理和控制技术,铁路高速客运技术,新型机车技术,高等级公路和路用材料技术,民航导航通讯、空中交通管制和运行管理技术,干线飞机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内河航道疏浚装备和内河新型船舶技术,港口装卸技术等。
(6)原材料技术,主要是大品种化工催化剂的国产化,煤化工技术,氧煤强化冶炼技术,有色金属节能和综合利用技术,建材工业的节能技术和耐火材料制造技术等。
(7)微电子和新兴技术,主要是微电子技术中的3微米生产工艺、1微米和亚微米工艺技术,专用集成电路和关键专用设备的研制,五次群光通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以及大型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技术等。
(8)其他技术,主要是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技术,疾病防治新技术,污染防治综合技术,水土保持技术,重大和频发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等。
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五年内,国家安排重点工业性试验项目100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88项,新技术推广项目120项。与此同时,继续实施“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加快重要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重点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是:农业增产、增收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消费品工业中的新产品开发技术,装备制造业中的基础机械、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和工艺技术,专用设备的现代制造技术,能源、交通、原材料中的规模生产和节能、节水、节材技术,传统产业广泛应用微电子技术等。
高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安排一批专题研究项目。其中,一部分项目要求拿出实验样机、目标产品或重要阶段性成果;一部分项目要求突破关键技术,完成实验室研究,拿出性能样机或进入中间试验;有些项目,要跟踪高技术前沿,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自然科学的基础性研究。五年内,重点研究对开拓新兴技术领域和其他技术领域有重大应用前景的课题,有利于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课题,对加强科学技术自身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当代最活跃的前沿课题。主要包括:高临界温度超导电性的基础研究,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性能、分子设计及设备制造的研究,气候动力学和气候预测理论的研究,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理论与方法,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现代计量科学技术研究,粮棉油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研究,我国未来生存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及对策的研究等。
发展科学技术需要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建立有活力、有效率的科研、引进、创新、推广和应用相互促进的新机制;充分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保护知识产权;稳定和完善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企业的科研工作,密切它们之间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充实科研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年内,重点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特别要加强对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加强新兴和边缘学科建设,完善社会科学和军事科学体系。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作攻关。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政策的研究,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理论的研究;民族、宗教、文艺、教育、新闻、法律等各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中外历史和中国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国外各学科理论和思潮的研究、评论和借鉴;国际问题及其主要国家的研究等。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形成健康的理论研究气氛。加强社会科学图书、情报和档案工作,改善社会科学研究条件和设施。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的政策方向放在首位。工作的重点,要放在优化教育结构、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上。
基础教育。根据因地制宜、保证质量的原则,进一步推行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五年内,力争在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地区普及小学阶段义务教育,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地区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努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扎扎实实抓好边远山区和牧区初小义务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和盲、聋、残疾、弱智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要统筹规划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使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并努力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水平。1995年,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要由现在的百分之四十五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年内,力争培养各类全日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1100万人,比“七五”时期增长百分之三十。同时,要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短期职业技术培训。
普通高等教育。要合理调整结构,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八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要在基本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充实、配套和加强。努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对少数不合格的高等学校限期进行整顿,对不符合办学标准的,要予以撤并。积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适当发展专科教育,着力建设高等学校的一些重点学科。继续执行和完善出国留学生政策,认真做好学成归来留学人员的工作和安排,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1995年,研究生招生3.5万人,在校生达到9万多人;普通本专科招生65万人,在校生达到210万人。
成人教育。继续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力量、多种形式办学,大力开展岗位培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进一步整顿和调整现有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鼓励自学成才。积极抓好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继续多方面、多渠道地筹措教育资金,提倡和支持社会办学,逐步充实和改善办学条件,并努力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深入开展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完善各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六、“八五”期间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一)进出口贸易
“八五”期间,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在坚持外汇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进口。
努力增加出口创汇。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和提高出口商品质量上,促进由初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向深加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除继续发展传统产品出口外,大力增加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和高技术商品的出口。同时,积极发展创汇农业产品的出口,稳步发展建材和非金属矿产品的出口。要加强出口商品生产体系的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在国际市场有发展前景、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和支柱产品出口,鼓励和扩大外商投资企业产品的出口和收汇。继续实行实行并完善各种支持出口的政策,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加强推销和服务工作,努力巩固和发展已有的市场,并广泛开拓新的市场。在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对外承包工程、国际空运和海上运输业,积极发展国际旅游业,增加非贸易外汇收入。
合理调整进口结构。要把有限的外汇集中用于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用于国家重点生产建设所需物资以及农用物资的进口。国内能够生产供应的原材料和机电设备,要积极组织生产,并保证质量,争取少进口或不进口。严格控制奢侈品、高档消费品和烟、酒、水果等商品的进口。改进进口的审批管理工作,防止盲目引进和不必要的重复引进。
改革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通过改革,使对外贸易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轨道。继续实行和改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合理调整进出口商品计划管理范围。加强和改进进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完善外贸收购制、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制和代理制,适当扩大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紧密型生产企业集团的外贸经营自主权。进一步完善结汇办法和用汇制度。改革汇率形成机制,建立健全在国家管理下的灵活合理的汇率调节制度,健全外汇调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