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助贫困户发展生产中,我们还因人制宜,帮助寻找致富门路。锡崖沟村有三户农民生活十分困难,1982年人均收入都不到50元,供销社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帮助承包了村里的七头毛驴,为本村运输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既解决了山区运输难的问题,又为他们找到致富门路。一年时间这三户社员纯收入达到1,700元,户均566元。为解决运输难的问题,1984年供销社新建二个平车队,3个毛驴队,组织43个贫困户从事马帮运输,全年驮运各种商品122.5万斤,收入53,062元,户均1,234元。
二、帮资金,供物资,保证贫困户生产需要。为解决贫困户在生产上的困难,我们从资金上、物资上给予优先扶持。1984年共扶持贫困户资金32,500元,担保贷款19,966元,提供仔猪232头,雏鸡64,000只,种羊171只,种兔848只,苗木15万余株,种籽12,000余斤,化肥、农药450吨,中小农具23,600余件。各单位为解决贫困户种树缺种苗,养殖缺饲料等困难,还采取“垫资供货,得利还本,实物租赁”等办法,为贫困户提供各种服务。县供销合作社为扶助贫困山区发展商品生产,先后垫付3万余元周转金,从山西交城县、降县和辽宁等地购优种苹果、红果、红枣苗木131万株,帮助贫困户发展林果生产。马当供销社为扶助贫困户发展养鸡生产,和信用社、畜牧站、专业户联合创办“养鸡协会”,发放扶持周转资金5,600元,供应各种饲料8,000斤,药品32种,租借育雏,饲料配方、鸡病防治、雌雄鸡鉴别等书刊200份,从而使贫困户养鸡发展到14,000只,西河底乡积善大队芦先貌夫妻俩身患先天性呆痴病,生活十分困难,职工杨兔旦自己拿出200元钱,让他作为垫底资金专搞废品收购,1984年纯收入148元,手头有了零花钱。
三、传信息,教技术,指导贫困生产,为指导贫困户有计划有目的的生产,我们从三个方面提供服务:一是传递信息。在全面调查市场需求、价格行情的基础上,积极为贫困户传递经济信息。1984年共为贫困户传递信息762条,其中有效信息88条,使贫困户做到了有效生产。横水河乡西石门村农民张堂保在经营中总是见人家干啥他干啥,由于心中无数,盲目生产,产品无销路想富富不了。1984年供销社听说他要把承包的11亩责任田全种党参,就主动登门告诉他市场党参饱和,销路不畅。在供销社指导下,改种大蒜2亩,葵花1亩,树苗2亩,山药旦2亩,年收入达到2,170元,比1983年增加1,10元。二是提供技术,我们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技术研究、组织科技队伍、成立扶贫技术小组等办法,向贫困户传授技术,帮助贫困户向科学要财富,向技术要效益。六泉乡东双脑村共有红果树18,000余株,过去由于不懂施肥、剪枝、嫁接、喷药等果树管理技术,结果是红果体小,质差,产量逐年下降,群众守着“摇钱树”,就是没钱花。1984年民社技术员崔玉成和六泉供销社职工候龙孩,围绕入冬刮树皮烧枯叶、摘虫茧;入春施肥、剪枝、疏花;座果后喷药、杀虫等技术问题,先后举办七期培训班,受培训的果农120余名,使他们掌握了果树管理技术综合治理红果树的能力,秋后红果产量达到25万斤,比1983年增产10万斤,仅这一项,人均收入210元,成为远近有名的富裕村。三是开发智力,全县各基层社都办起了纳技信息咨询服务处,1984年共回答农民提出的问题达1,200订人次;举办各种培训班42期,培训贫困社员377名;为贫困户订《山西科技报》、《科技参考》、《农家乐》、《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奔小康》、《信息报》、《市场行情》等科技资料18种3,600余册。秦家庄、丈河、潞城等供销社还开设了科技资料借阅专柜,为贫困户学科学提供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