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认识,制订扶贫规划
由于左的干扰,三中全会前银行在农贷工作中信守“贷穷不贷富”的框框,贷款不讲效益,成了变相救济,三中全会以后一些地方又出现了“贷富不贷贫”的偏向,放松了对贫困户的扶持。史村信用社支富不忘扶贫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1981年我们把扶贫工作列为信贷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并在全县信用社做了部署。为了克服一些行社干部存在的怕担风险、怕麻烦、怕落埋怨的“三怕”情绪;为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在史村信用社召开了扶贫工作现场会。使全体行社干部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充分认识到扶贫工作是“解民愁,得民心,顺民意,合时宜”的一件大事,是发展农村经济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农村信贷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会后,全县十个信用社都仿照史村信用社的做法,制定了扶贫规划,建立了社、站干部扶贫责任制,以人包产,一包到底。并对全县5905户贫困户逐户建立了档案,做到了七清楚:人口清楚、劳力清楚、家庭经济状况清楚、技术专长清楚、生产项目清楚、贷款需求清楚、经营收入清楚。这年共扶持1710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29%,脱贫860户,占扶持户的50%。
二、建立组织,不断引深扶贫
1981年我们正式成立了扶贫领导组,并做出了五项决定:一是行长包片,股长包社,帮助配合做好扶贫工作;二是定期检查汇报扶贫工作,并把扶贫效果列为考核评比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三是每年在安排农贷资金中划拨专项扶贫贷款,专款专用;四是对贫困户实行优惠贷款利率;五是根据生产周期,贫困户的贷款可适当延长期限,不硬性要求当年收回。
三、分类扶持,招导帮助脱贫
第一,对缺劳力,有手艺的,支持其发挥专长。如里村信用社选择了9个这样的户进行扶持,蒙城大队许进明,全家6口人;老婆病、孩子小、家景寒,靠走村串户,上门缚扫帚和给别人配醋做帮工维持一家人生计。1982年信用社主任孟先卓主动给他贷款800元,支持他办起了糖坊,帮助他与侯马、曲沃等地糕点加工厂签定了产品销售合同,使他当年收入2200元。1983年又帮他贷款1400元,让他与本村的三户农民联合增办了醋坊,二坊收入使他富裕了起来,全年收入1.05万元,成了闻名全县的劳动致富模范,他高兴地说:“党的政策好,信用社帮了咱,我才发了家”。
第二,对缺资金,有心计的,帮助其广开门路。史村公社辛村大队社员常怀理,年轻时开过店,卖过饭,会经营,善盘算,但由于家大口阔底太薄,生活一直很艰难。想搞点买卖苦于没有资金。史村信用社业务员赵建中上门送款500元,帮他在路旁开起了小饭店,当年盈利1200元。近二年来他买卖越做越兴旺日子越过越热火,1983年2月搬进了新房,1984年3月大儿子娶了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