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扶上马送一程,扶贫致富。为了巩固扶贫成果,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扶贫户在脱贫以后,我们采取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的办法,帮助他们跨入专业户、重点户的行列。如前面所说的刘香云已成为粮食专业户,我们还继续扶持一程。又如复兴乡三湾村徐洪录,有五个孩子,爱人又有病,家里家外全靠他一人撑持。扶持前,人均收入不到50元,口粮不足300斤。1980年信用社贷款400元,自筹60元,买了一条带胎老牛,当年生了一条小牛。1981年列为扶贫对象以后,信用社又用贷款支持他承包大队窑厂。到1982年卖牛得款1,600元获利1,160元,承包窑厂一年得利2,000元,至此已完全脱贫,但是行社仍继续支持他发展生产。
通过两年多的扶贫工作,其效益是显著的。在政治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党的温暖,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在经济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1981年到1983年列为扶贫户的全县有5,319户,到1983年底已脱贫2,699户,占总户数的50%。脱贫的标准是人均产粮1,000斤、人均收入达到全县平均水平、房屋不倒不漏、基本还清债务。全县扶贫户人均收入在1980年不足65元,到1983年已达248元,接近翻两番。县直单位扶持的207户,人均收入达300元,接近全县327元水平。扶贫户人均产粮在1980年不足450斤,1983年达到1,356斤,增长了两倍,基本达到全县人均产粮1,400斤的水平。由于粮食丰收,收入增加,在扶贫户中已掀起了“推土墙、盖瓦房、买高档、娶新娘”的热潮。1983年有478户盖新瓦房1,447间,购买自行车207辆、收音机1,116台、缝纫机85部,手表355块,188户订了亲或娶了新娘。
第二,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对贫困户的大力支持,使扶贫户的生产不断发展,粮、棉、油产量和商品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982年扶持的3,147户,粮食总产量达1,855万斤。比1981年增长40.6%;而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于受旱灾,仅比1981年增长0.5%;1983年扶持4,136户,总产量达2,726万斤,比1982年增长20%,也高于全县14%的增长水平。扶贫户中人均一吨粮、户均万斤粮的巳不断出现。据1983年统计全县扶贫户中人均一吨粮的已达897户,每户出售5000斤的已达338户,分别占扶贫户总数的21.6%和8.2%。过去穷得出名的西武乡,一直是“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吃粮靠回销”,1979年还吃回销粮57万斤。由于这个乡扶贫工作抓的扎实,已很快地改变了面貌,扶贫户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以35%的速度增长,1983年263户扶贫户产粮达193万斤,人均1,450斤,已高于全县人均水平,商品率达6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