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关于转发《辽宁省北镇县窟窿台乡
双扶经济实体的调查》的通知
(民[1984]农58号 1984年12月25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民政部各司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锦州市民政局、北镇县民政局关于窟窿台乡双扶经济实体的调查报告摘要转发给你们,供参考。
窟窿台乡的经验表明:第一,民政工作只有真正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自觉地为党的总任务、总目标服务,才能充满活力;第二,只有千方百计地组织双扶对象进入商品生产领域,才能使他们尽快地治穷致富;第三,双扶是经济活动,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学会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1985年,农村工作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会空前活跃,双扶工作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需要。希望各地民政部门把双扶工作放到重要地位,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双扶工作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附:适应农村两个转化的需要建立经济实体开拓扶贫扶优工作的新局面
附: 适应农村两个转化的需要,建立经济实体,
开拓扶贫扶优工作的新局面
——北镇县窟窿台乡双扶经济实体的调查
(1984年11月22日 锦州市民政局、北镇县民政局)
北镇县窟窿台乡地处辽西平原的闾山东侧。有农业户5533户。其中贫困户148户,占全乡农业户的2.67%;优抚对象733户,占全乡农业户的13.2%。1982年,全乡贫困户人均收入85元,优抚对象人均收入150元。1983年以来,这个乡建立了“双扶办公室”,运用经济手段组织双扶对象治穷致富,使贫困户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到1984年底,全乡14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收入达283元;全乡733户优抚对象,人均收入510元,涌现出的专业户、重点户占优抚对象总户数的73%。不仅双扶工作上来了,其他民政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成为省、市、县双扶工作先进集体、退伍军人安置先进单位、民政工作模范集体。乡民政助理员赵升武同志1984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先进工作者。
一、转变思想,跟上形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个乡在使广大农民逐步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开展了扶贫工作。但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干部包户,帮助贫困户种好责任田。因此,总的来说步子不大。到1982年底,贫困户人均收入仅从1980年的65元上升到85元。第八次全国民政会议以后,他们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认识到,仅仅满足于解决贫困户的温饱,实际上还是没有突破单纯救济的框框。如果按照人均收入85元的基础和每年增加10元的速度,全乡贫困户不知哪一年才能摆脱贫困。显然与总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为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他们明确了从为总任务服务出发,不仅治穷,还必须抓致富的双扶工作指导思想。随后又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组织双扶对象进入商品生产领域,开辟新的财源的工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