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血中IgE抗体增高。
处理原则:
①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②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1∶1000)0.5~1.0毫升,必要时重复注射。
③血压下降可用去甲肾上腺素升压(加入葡萄糖盐水滴注)。
④肌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如异丙嗪25~50毫克)。
⑤如有喉头水肿阻碍呼吸应作气管切开。
⑥呼吸衰竭者用呼吸系统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
⑦吸氧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过敏性皮疹:各种生物制品均可在少数人中发生各种类型的过敏性皮疹,如荨麻疹、斑丘疹、出血性皮疹或紫癜等。
诊断依据:
①近期内有预防接种史而又排除其他原因发生的皮疹者。
②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以至数天内发生,严重者融合成片,有奇痒,可能伴有面部、口唇或喉头水肿。
③类似麻疹、猩红热样皮疹,常见于预防接种后3~7天,可见于耳后、面部、四肢或躯干,多寡不均。
④种痘后多形疹常见于种痘后2~5天(亦可长至二周),全身或局部出疹,有丘疹、红斑、斑丘疹等,个别人夹有水疱,有时很大,可融合成片,个别人可发生出血性皮疹,时久变为暗红或紫斑。
⑤种痘或接种某些生物制品7~10天左右于接种部位发生皮下瘀斑(一般范围不大),个别人有皮下出血点(分布略广)。可能同时伴有鼻衄,结膜充血,严重者有血尿、便血及其他出血症状。
⑥接种麻疹疫苗或口服脊灰疫苗后1~2星期发生麻疹样皮疹,一般不多,散在于腹部、四肢、头面部较少见,多很快退去。
处理原则:
①过敏性皮疹大多预后良好,用抗过敏药多能治愈。
②中草药治疗,常采取祛风、清热、利湿为主的辨证论治。
③针刺风池、合谷、曲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每次采穴2~3对,每日一次,常可奏效。
④出血性皮疹或紫癜,或伴有其他过敏症状时,除采取抗过敏治疗,还需用止血药,中草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4)血管神经性水肿:注射可溶性抗原的制品(抗毒素、类毒素及含有动物血清的制品)或极少数菌、疫苗制品后个别人中发生的一种可能属于第一型变态反应的过敏症。在反复注射较多见。
诊断依据:
①注射抗毒素、类毒素或其他菌、疫苗的历史。
②注射后1~2天内发生。
③注射局部的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皮肤发亮。
④重者水肿范围可以显著扩大至整个上臂如无其他症状,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或持久的损害。
处理原则:
①用干净的热毛巾热敷。
②抗过敏药物治疗。
(5)局部过敏性坏死反应(Arthus):皮下多次注射异种血清或类毒素等可溶性抗原,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注射同样物质,可引起注射部位的强烈反应,由于这种反应严重时有组织坏死表现,因此也叫局部组织坏死反应。
诊断依据:
①注射局部急性炎症进行中或消退后7~10天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肿,轻者直径5厘米以上,重者扩展到整个上臂。
②个别严重者有注射部位的轻度坏死,直至深部组织的硬结。
③最严重者局部组织、皮肤和肌肉发生坏死和溃烂。
处理原则:
①反应范围较小,仅有红肿或硬块,一般不需处理,可以逐渐消退。
②症状较重者可给予抗过敏药治疗。
③有坏死反应局部保持清洁,防止感染,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等治疗,促使坏死组织更新。
(6)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多见于接种含脑组织的生物制品,如现用狂犬疫苗。偶见于痘苗、百日咳菌苗等,属细胞免疫反应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N型变态反应)。
|